根據衛福部統計,肺癌是台灣十大癌症中發生人數最多、晚期確診比例最高、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健保署公布數據顯示,2023年肺癌醫療費用超過新台幣 243 億元,也就是說肺癌目前是台灣的「四冠癌王」,對國人健康及公衛體系的威脅巨大。
最常見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約占肺癌患者約 80-85%,其中ALK 突變陽性的 NSCLC 患者占約 3~7%, 好發於年輕、非吸菸者(近半數確診時為 50 歲或以下)。昔日被定義為「低風險」族群,大多因此錯過篩檢良機,確診時病情已屆晚期。尤其呈現 ALK 突變個案比其他肺癌更容易發生腦轉移,進一步危及病人存活率及生活品質,因此著實不容忽視。
針對 ALK突變的靶藥物以酪胺酸激酶抑制劑(TKI)為大宗,自 2011 年第一代問世以來,至今已推出第三代,第四代 TKI 也正在開發中。第一代藥物臨床試驗證實,在疾病無惡化存活期(PFS)和客觀反應率(ORR)優於傳統化療藥物。但難以穿過血腦屏障,對腦轉移的控制有限。
第二代比起第一代帶來較長PFS,療效比前一代更佳,對抗腦轉移的能力亦更強。這使第二代藥物逐漸成為晚期 ALK 陽性 NSCLC 一線治療的標準選項。
2024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中發表的 3 期臨床試驗數據,與採用第一代藥物的受試者相比,以第三代標靶藥作為一線治療的晚期 ALK 突變陽性患者PFS 表現為有史以來最佳,5 年無惡化存活率高達60%(第一代藥物組別則只有8%)。第三代延緩現有腦轉移惡化,以及預防或延遲新的腦轉移發生。
目前第三代口服標靶藥,台灣健保署在 2023年11月納入一線治療給付範圍。但其副作用,以心血管及中樞神經系統的問題尤其令人憂慮,這些副作用不僅會危及病人生活品質,嚴重者更致病人被迫中止治療。第三代藥物至今在整體存活期(OS)未有明確資料公布。
至於第二代標靶藥,於 2024 年 12 月歐洲內科腫瘤學會亞洲年會中,公布試驗以未接受過治療的 ALK 陽性晚期 NSCLC 亞洲患者為對象,追蹤 7 年或以上的結果顯示,使用第二代藥物的病人 7 年整體存活率達 56.0%,5 年整體存活率更高達 65.6%,兩項數據均顯著優於第一代(5 年為 56.2%;7 年為 49.6%)。儘管治療持續時間較長,第二代藥物安全性與第一代相當,未發現新的安全性問題,充分證明在延長存活期及用藥安全方面的表現。
在現行健保給付制度下,患者可直接使用第三代口服標靶藥作一線治療,也可先採用第二代 TKI,待病情惡化或產生抗藥性後,再接續第三代藥物作二線治療。三軍總醫院蔡鎮良醫師非常認同這種「先二後三」階段式策略,這樣提升治療彈性,也有望延長治療週期,讓癌友有機會期待日後更多新藥出現。
除了標靶藥物的選擇及療效與生活品質的平衡之外,醫療團隊角色更顯得重要,除了提供藥物療效與副作用評估,也要幫助病人釐清資訊來源、消弭誤解,並根據個人病程、基因特徵與生活需求,盡可能給予針對性建議。近年來抗體藥物複合體(ADC)、雙特異性抗體(BiTE)等仍處研究階段,副作用與長期療效需觀察,在尚未證實新療法可充分取代現行標靶藥的前提下,其用藥對象、時機與適合性還是需要審慎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