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現任黨主席朱立倫任期將在10月屆滿,在大罷免後,原先呼聲最高的台中市長盧秀燕確表態,以「最困難的時候,媽媽會留在家」為由,選擇不參選黨主席,而朱立倫也堅持交棒,在盧秀燕不願參選的狀態下,也使得改選進入參選人爆炸局面,一度高達9人參選。
國民黨今天表示,至19日領表登記截止,完成相關程序的六位同志包括鄭麗文、羅智強、卓伯源、郝龍斌、蔡志弘、張亞中(依登記完成順序)等。根據相關規定,中央選舉監察委員會會在9月20日召開會議,進行候選人資格審查及號次抽籤。依照時程,將於10月18日舉行黨主席選舉投開票作業。目前國民黨黨員總數有45萬人,他們將於10月18日於各縣市黨部投票,海外黨員則可以「通訊投票」。11月1日將召開第22屆全國代表大會,進行黨主席交接。
根據一份針對國民黨員進行的黨主席調查顯示,若明天投票,加權後鄭麗文獲22.2%支持度最高,郝龍斌居次為20.5%,羅智強18.7%排第三,張亞中5.3%為第四。不過,因為國民黨黨主席選舉是封閉式的黨內選舉,主要票源分為軍系票、地方派系票、自主黨員票等,民調未必能反映出黨員的真實投票趨向。

郝龍斌
今天登記參選的郝龍斌,過去曾經擔任過兩屆台北市長(2006-2014)、兩屆立法委員(1996–2001),行政院環保署長,也曾多次擔任國民黨副主席,與其他競爭對手相較,資歷相對完整,也相對資深。父親則是前行政院長郝柏村。
在此次黨主席選舉中,郝龍斌獲得黨內部分軍系派系支持,亦有「本土藍」地方派系與正副議長系統支持;加上出線是與「戰鬥藍」精神領袖趙少康經過整合,因此被視為能在不同派系取得平衡,過往對外形象也以穩健著稱。
對於登記參選黨主席,郝龍斌表示,「無私」是他參選的初衷,成為所有黨內從政者最好的轎夫,要做黨內團結的桶箍,要用最大的誠意,求同存異,成就藍白合。他一定會全力以赴,勇敢承擔,帶領國民黨取勝。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郝龍斌第三度參選國民黨黨主席,先前他曾分別在2017年及2020年敗給吳敦義和江啓臣。
有黨內人士分析,郝龍斌曾任台北市長、國民黨副主席等職位,經歷完整且個性溫和、與人為善,在黨內鮮少有敵人,加上與前中廣董事長趙少康交情深厚,以及父親郝柏村過去在軍中的影響力,擁有不少優勢。但先前與民眾黨決裂,

鄭麗文
鄭麗文過去曾擔任民進黨青年部副主任,但在2002年,因議論涂醒哲舔耳的傳聞,而遭民進黨停權處分,後主動退黨。之後,受時任黨主席連戰之邀,加入國民黨。
過去鄭麗文也曾當過行政院發言人,之後曾任第7屆(2008–2012)、和第十屆(2020–2024)國民黨不分區立委,由於本身口齒伶俐,常在重大議題與民進黨對陣,被外界認為「戰鬥形象」鮮明,擅長媒體操作與公共論述,也被黨內視為此次黨主席選舉「中生代」政治人物。
而相對郝龍斌的軍系支持,鄭麗文背後也有部分軍系力量支持。如黃復興前主委、退役上將季麟連的支持,桃園市軍系挺鄭的力量也不小,但在黃復興黨部改組為退伍軍人部後,實際上還能獲得軍系多少支持,仍是未知數。但鄭麗文因過往在公共議題上頗有聲量,對自主黨員仍頗具吸引力。
對於參選黨主席,鄭麗文在登記時表示,黨中央可以辦一場乾淨公平公開的選舉,絕對沒有內定私相授受,展現國民黨泱泱大黨的風範;不能再讓外人看笑話,公平、正向選舉,絕不攻擊黨內,讓親痛仇快。
談到藍白合議題,鄭麗文認為,她多次強調希望藍白合作,奠定互信溝通,推出最強組合打敗民進黨,國民黨要趕快產生黨主席,這符合小草、國民黨共同的期待。

羅智強
羅智強為現任台北市大安區立法委員,是國民黨「中生代」政治人物,曾任臺北市市議員、總統府副秘書長、國民黨副秘書長、國民黨革命實踐研究院院長,並於2024年當選北市立委。
與鄭麗文稍有不同的是,羅智強擅長社群經營,臉書與YouTube影響力大,獲得不少國民黨海外黨員與網路支持者力挺。
不過,他過去也曾積極投入過各種黨公職選舉,曾宣布參選2020總統選舉,但又宣布退選;2020年他又宣布參選台北市長、2022年宣布參選桃園市長,不過最終都未參選,卻獲得黨內不少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鄭麗文與羅智強在對外形象上,都給人能言善道的感覺,兩人皆空戰實力堅強,高聲量帶來高知名度,但也因形象雷同,考驗兩人如何在選戰中做出有效區隔,爭取更多支持者。
羅智強說,他參選黨主席有幾個理念,首先是刀口不能向內,大家要集中力量監督民進黨,只有團結才能度過難關;可惜目前黨主席選舉中,仍出現砲口向內的現象。他絕對不刀口對內,他給予所有參選人予祝福,期許這次是堂堂正正的選舉。
羅智強認為,國民黨主席需具備多種特點,此次參選人當中,有人德高望重,有人戰力一流,有人論述能力強,各有優點,自己並非最完美的人選;但若選民認為國民黨應該世代交替,也該選出一位能團結黨內、協調藍白、扎根基層的黨主席,他相信自己是最適合的人選。最終目標,就是打贏2026與2028年選戰。

張亞中
現為國民黨創設的政治組織「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則被視為國民黨內「統派」代表人物,他曾在2004年提出「一中同表」主張,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皆是「整個中國」的一部份,被分類為國民黨內極端光譜的代表;今年也是他第二度競選國民黨黨魁;2021年國民黨主席選舉,其曾以黑馬之姿,第二高票敗給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嚇壞國民黨不少人。
張亞中則在此次黨主席選舉,拋出「變、和、贏」三個關鍵字,闡述他對國民黨未來的願景。他表示,若能當選,他承諾會重拾黨的靈魂與黨德,弘揚孫中山思想、中華文化與史觀,並建立應有的理念與制度,確定黨的方向,讓國民黨成為「有格局、有力量、受人尊敬的政黨。
張亞中還稱,鑒於兩岸關係情勢緊張,將以和平為最高原則,絕不讓台海發生戰爭,避免台灣陷入如同烏克蘭的動盪與危機。他承諾當選後立即恢復國統綱領,開啟國共論壇與政治對話,為兩岸創造和平契機,奠定穩定基礎。

卓伯源、蔡志弘
曾擔任過彰化縣長的卓伯源,於2014年卸任後,曾在2021年宣布參選國民黨主席選舉,與江啟臣、朱立倫競爭,但僅獲5100餘票(2.76%)於四名參選人中墊底落選。
卓伯源登記時則拋出十大政見,他表示,自己的十大政見從「一個中國、河洛傳承、復興中華」到「十全十美、天下為公、世界大同」,逐條展現政治理念的層次。他逐一說明並強調,這些主張不是空洞的標語,而是國民黨在當前挑戰下,重建民心、重塑國家願景的重要方向。
在兩岸政策上,卓伯源明確表態「一個中國是兩岸和平的基礎」,並解釋「中華民國憲法是一中的憲法,對岸的憲法也是一中的憲法」,認為兩岸都存在共同的憲法基礎。他呼籲應在「一中憲法」的共識下,重建九二共識,推動和平交流。
他更提出「一國良制」概念,主張未來兩岸政治制度的發展應由兩岸人民共同決定,並強調「台灣全面向中國大陸開放,大陸全面向台灣開放」,讓雙方透過全面交流來累積互信。這番言論,也顯示他在國民黨內的兩岸政策論述,採取比現任路線更積極開放的立場。
同為參選人的前國大代表蔡志弘表示,這次黨主席選舉有多位黨內菁英出馬角逐,他要鄭重呼籲具體闡述未來要如何強力監督民進黨,如何轉化討厭民進黨的力量成為支持國民黨的力量,以及如何帶領國民黨重返執政?如果參選人相互攻訐,只會遭到大部分黨員的唾棄。

值得一提的是,4年前,2021年9月舉行的國民黨主席改選,也是「四搶一」局面,參選者包括時任黨主席的江啟臣、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前彰化縣縣長卓伯源、以及朱立倫等。雖也是4人角逐,但整體受關注度卻不如這次。
憑心而論,現階段國民黨黨員的想法與4年前相比,已經有很大的轉變,現在的支持者更在意的是「誰能贏」,及能否在2026贏得更多地方執政權,並且未來如何與民眾黨合作,一舉在2028年下架民進黨,讓國民黨重返執政,這些可能才是黨員在選擇主席時最直接的考量。
火線話題 | 國民黨主席之爭
這篇報導屬於「 國民黨主席之爭 」主題,更多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