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其霖教授指出,當時獅球嶺、大沙灣和三沙灣等地雖部屬重要砲台,但清軍火砲設備維護不善,導致頻繁發生故障,這在實戰中造成不少問題。針對余治明詢問「社寮砲台的三顆砲彈擊中敵船並穿透鐵甲,不過卻未引爆」一事。李教授回應,是因為當時使用的是舊式實心砲彈,這類砲彈僅能造成物理穿透,不會引發爆炸。
熱門新聞:國道火燒遊覽車!北上參加足球賽 台南32國中師生驚險逃生
節目中余治明也提到在民間流傳最廣的傳奇故事,當年法軍封鎖海峽造成清軍無法運兵,劉銘傳卻依靠地方鄉勇奮力進行抵抗,特別是來自台中霧峰和宜蘭的地方領袖如林朝棟和陳輝煌等人,組織民兵在基隆抗敵。在法軍攻入獅球嶺時,還傳出一位白髮老翁顯靈,用木杖擊退敵軍。戰後,以感謝神明庇護,當地守將建立「平安宮」,並由陳輝煌捐贈的香爐成為廟中的百年珍品,至今仍供人瞻仰。平安宮也成為基隆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土地公廟。
李其霖教授表示,清法戰爭對臺灣影響深遠的歷史意義,這場戰爭不僅激發全島軍民的抵抗意志,更彰顯了基隆人在艱苦環境下的堅毅與勇敢。李教授接著指出,他曾親赴當年的戰場所在地考察,發現當地山區環境極其惡劣,令人難以想像當時士兵是如何在此地堅守數月之久。此外,這場戰役也使清政府重新評估臺灣的戰略位置,最終將臺灣升格建省,進一步加強對臺建設與治理。
最後余治明提到,即使在140年後的現在,基隆人在每年的中元節仍然會在法國公墓舉行儀式,使用紅酒、威士忌和法國麵包等,以此祭拜在當地戰死的法國士兵。這一傳統不僅是對過往戰爭歲月的反思,也是對那些遠離家鄉而戰死異鄉的士兵的一種尊重與紀念,展現基隆人的深厚人情味與包容心。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西港刈香」熱鬧滾滾!旗牌官騎馬巡境別開生面 返鄉豎旗吸信眾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