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隆表示,脊髓空洞症病因包括發育異常、脊髓外傷、脊髓神經膠質細胞瘤、脊椎側彎、感染等,此疾病因脊髓內積水壓迫神經,引起感覺異常、大小便失禁、頭痛、脖子痛,甚至有肢體無力等症狀且會逐漸加重,嚴重者會終生癱瘓,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2-4,屬於極為罕見疾病,但患者初期症狀常被視為退化性疾病。
林志隆於2002年時首次接觸到脊髓空洞症患者,當時該患者因車禍造成胸椎骨折,導致下半身癱瘓,經轉診由林志隆安排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影像異常,但當時仍不清楚該病原貌,他將影像資料傳到國外學者請益,從此逐漸增加對脊髓空洞症的了解。
初期這類患者多半會將脊椎積水部位以引流方式治療,但手術風險高、後遺症嚴重,林志隆經鑽研後發明「空洞-第四腦室」引流手術,藉由在第四腦室和脊椎連接的部份插入引流管,讓整條脊椎的積水從引流管流出去,來重建腦脊髓液的循環,此術式在2006年正式發表刊登國際期刊,成為國際共用的標準術式之一。
此後,國內各醫療院所也陸續安排轉介患者,歷經20年來,已經累積超過200個案例,林志隆今年遂將治療及70例手術個案逐一比對分析,建立台灣本土首份脊髓空洞症研究報告,林志隆說,希望藉由該報告提升患者、家屬以及醫護人員關注度,藉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減少醫療照護成本,也能讓患者享受更佳醫療服務及生活品質。
★快點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按讚追蹤《壹蘋新聞網》各大臉書粉絲團,即時新聞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