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卑南遺址公園餐廳的餐桌上,今天擺上一道道特別的料理,有陶杯小米酒做為開胃酒,秈稻鍋巴餅當作主食,還有燻烤鬼頭刀、烤山豬肋排佐鹽膚木果鹽豐富味覺層次,再加上秈稻薏苡甜糕等,而這些全是東大文休所師生根據與考古人類學者訪談,耗費一年研究出來的史前特餐,試想史前人類對火的掌握與出土各式石、陶器的使用,推論遠古時期居住在台東的史前人類的飲食文化,並藉由美食家品嚐後的反饋,調整菜單調味,讓研究中的「幻境」與「體驗」,同時併行。

史前特餐。古和純攝
史前特餐。古和純攝
考古人類學者黃郁倫。古和純攝
考古人類學者黃郁倫。古和純攝

史前館的考古人類學者黃郁倫指出,這雖只是一場發表會,但卻能觸發民眾想像史前人類的時空故事,過去史前館也曾辦過多場植物料理的相關展覽,雖無法確切得知史前人類真實的飲食習慣,但藉由已發現的生物遺骸、植物遺留(如植物系酸體)等來做邏輯性推論,更增添這場特餐發表會的知識性與想像空間。

黃郁倫表示,史前博物館餐廳委外經營,多半呈現的料理,不外乎是在地原住民族的特色飲食,但對於史前飲食的想像空間,透過這次的發表會,難得展現突破大躍進。黃郁倫提到考古學有趣的點在於「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實在太多!」也因此,尚未有確切證據挑戰台東大學師生研究的正確性,但卻也提供想像幻境,用美味料理來說史前故事。

史前特餐。古和純攝
史前特餐。古和純攝
考古人類學者黃郁倫(左)、康芸甯(右)。古和純攝
考古人類學者黃郁倫(左)、康芸甯(右)。古和純攝

史前館的考古人類學者康芸甯則指出,史前時代在卑南文化時期有種植大量的稻米,也有種植部分可作為主食的薏苡,而竹子、芒草等也都是當時周邊常見的植物,可做為料理的元素,至於料理的方式,在考古上並沒有直接證據,但仍能從在地考古大量出土的陶罐來做推測,因為這些也都是可做為器具來使用。

康芸甯進一步說明,在新石器時代,史前人類對於火的運用已經相當純熟,從陶器燒烤製成即可看出,當時人類已具有相當技術,除直接烹煮外,也有利用器具間接烹煮的可能性,而獵人透過燻烤過程,能減輕獵物從獵場扛下來的重量,燻烤用火也是一項當時就具有的技能。

史前特餐。古和純攝
史前特餐。古和純攝
台東大學文休所副教授蔡進士(左一)研究團隊。古和純攝
台東大學文休所副教授蔡進士(左一)研究團隊。古和純攝

為了讓遊客了解史前的台東文化,台東大學蔡進士研究團隊這回聚焦在史前人類的餐飲體驗,試圖讓來到台東考古空間的遊客,能透過飲食聆聽一段遠不可及的史前餐桌上的時空想像。今天上午在卑南遺址餐廳展示9道菜,並以考古中所發現的「焦」為主要發想,如焦烤山豬肉、秈稻薏苡鍋巴餅等,盼在未來能授權給餐飲業者,讓遊客的味蕾能留下有別以往的台東旅遊記憶。

史前特餐。古和純攝
史前特餐。古和純攝

★快點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B按讚追蹤《壹蘋新聞網》各大臉書粉絲團,即時新聞到你手,不漏任何重要新聞!

壹蘋娛樂粉專

壹蘋新聞網粉專

壹蘋 LINE 好友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內政部社區治安工作評鑑 新北市連5年獲全國特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