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特展以「由器物看見人群的故事」為策展主軸,深度聚焦臺灣北部的「十三行文化」與日本九州的「古墳時代」。展覽運用「安居」、「盛食」、「美飾」及「威望」四大主題視角,重新詮釋考古文物的社會意義,充分展現跨館合作的學術成果。透過親子友善的設計理念與豐富的互動體驗,觀眾能夠深入理解器物背後的「人、生活與社會」,開啟對臺日史前文化的全新視野。

館方指出,展覽中最引人注目的焦點之一,是長達1公尺的船形埴輪複製品。其原件為日本重要文化財,重現了5世紀的精湛航海技術,更被視為一艘「靈魂渡船」,承載墓主航向來世,與臺灣十三行文化中的貝器貿易形成深刻呼應,訴說著海洋文化的生死觀與交流意涵。

另一件焦點文物—盤龍鏡,鏡背龍紋與「景初四年」銘文,暗藏著跨國工匠的歷史謎團,錯置的年號揭露了三國時代中日交流的鮮活證據。

來自南方海域的貝鐲,以珍稀的闊唇鳳凰螺材質,則見證了日本九州權力階層如何透過物質交換鞏固地位。

此外,還首次展出乳藍色玻璃珠飾、方格印紋圜底罐、圈足罐等11件十三行遺址出土文物,以及青銅刀柄、駱駝銅牌、南瓜瓣陶壺等重要古物也同時亮相,為觀眾帶來豐富的文化體驗。

   

首次展出方格印紋圜底罐、圈足罐等11件十三行遺址出土文物。館方提供
首次展出方格印紋圜底罐、圈足罐等11件十三行遺址出土文物。館方提供

館長羅珮瑄表示,《靜土有聲》是疫情後十三行博物館首檔國際交流展,展現臺日深厚的文化連結。本展全面融入永續理念,透過環境友善材料與數位化展示,確保文化資產長期保存與傳承。透過墓葬文物呈現千年前的生活與信仰,讓觀眾理解古人的生命觀,並引發對當代人生永續的思考,期望以此開啟更多國際文化合作的可能性。「靜土有聲:臺日古代文物對話特展」即日起至115年3月1日在十三行博物館第一特展廳展出。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通緝犯被16槍「行刑式」槍殺!槍手證實偷渡 檢警拘提暗助共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