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新興觀察,10日之後南海附近有熱帶性系統發展的機率,依歐洲系集模式預測,11日晚上8點約有4至6成的機率有熱帶性低氣壓生成,觀察其後續發展及移動趨勢。

另外他也提到,美國模式預測,熱帶性低氣壓發展位置位於菲律賓東方外海,且發展時間較早。

歐洲模式預測有利颱風生成指標圖。翻攝自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
歐洲模式預測有利颱風生成指標圖。翻攝自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
賈新興表示,11日晚上8點約有4至6成的機率有熱帶性低氣壓生成。翻攝自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
賈新興表示,11日晚上8點約有4至6成的機率有熱帶性低氣壓生成。翻攝自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

賈新興表示,11日可能生成的熱帶性低氣壓,目前看起來,進一步轉為颱風的機率約在3成至4成,現在這個系統還在南海附近,到10日之後就需要特別關心,不過後期走向變化不小,就一步一步看。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兼任副教授吳德榮則說,依據各國模式模擬,下週南海及菲律賓東方海面皆有熱帶擾動發展的跡象,但各國模擬結果分歧,對梅雨季的大氣型態,也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下過,各國模擬的「不確定性」都很大,需持續觀察模式調整。

氣象署說明,今年截至6月3日為止,太平洋都還沒有任何颱風生成,也沒有生成的跡象,對比30年,1991至2020年1至6月平均颱風生成數4.27個,颱風數量確實較少。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北北基要上班課!桃園4區、南高屏等13縣市明放颱風假(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