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宣游專研上世紀四位香港代表性書法家作品及生平,從招牌、名片等常見「商業書法」應用,側寫香港視覺文化構成。

《香江墨跡》作者黃宣游,8日在台北分享書法奧妙。記者李俊毅攝
《香江墨跡》作者黃宣游,8日在台北分享書法奧妙。記者李俊毅攝

黃宣游今日於台北「文心藝所」舉辦講座。他表示,自己寫書法已經12年了,過程中學習了很多書法老師。也跟著老書法家學習書法,但是在2019年因為疫情緣故,工作量驟減,被迫終止了原先的理論教學,轉而從事書法分享推廣。

經過數個月準備,2020年啟動「墨跡計畫」,重點研究上世紀四位書法家區建公、謝熙、卓少衡以及黎一鳴翰墨痕跡。

《香江墨跡》作者黃宣游分享台港奧招牌字體差別。記者李俊毅攝
《香江墨跡》作者黃宣游分享台港奧招牌字體差別。記者李俊毅攝

他坦言,自己最初只是想做一本作品集,後來在收集過程中遇到四位老師後人,了解到網絡上許多資料均有錯漏,還有坊間訛傳也不在少數,便透過訪談和研究查實四位生平事蹟,成果集結成《香江墨跡》。四冊書一共逾九百頁,一半介紹生平,另一半則是作品集。

活動中,他饒有興致的跟與會者分享泰國、台北,日本的廣告招牌所採用的書法字體差異。

他指出,撰書在日本廣告招牌比較常見,隸書則運用在鈔票上。香港招牌在70-90年代,受到中國內地動亂影響,北魏楷書較為常見:60-90年代的主要街道,絕大多數都是出自四大書法家之手。

《香江墨跡》作者黃宣游,8日在台北分享書法奧妙。記者李俊毅攝
《香江墨跡》作者黃宣游,8日在台北分享書法奧妙。記者李俊毅攝
《香江墨跡》作者黃宣游,8日在台北分享書法奧妙。記者李俊毅攝
《香江墨跡》作者黃宣游,8日在台北分享書法奧妙。記者李俊毅攝

關於書籍內容,黃宣游提到,50年代香港眾多招牌中,有不少是出自香港書法名家、「香港招牌王」區建公之手,區建公供客人自主選擇的二十八種書體中,有九種都是北魏。因為北魏風格別具霸氣,當時包括「周生生珠寶」、「李錦記」都是他提筆的。

除了區建公,黃宣游指出,另一香港招牌常見字體為漢隸,則是由清代謝熙確立的風格。區別是謝熙不寫北魏,只寫漢隸。因為教育界以及發展商更偏好莊重敦厚的隸體,於是多是請謝熙執筆,現在香港新鴻基地產有限公司標誌,就是其作品。

黃宣游表示,今日由於時間所限,雖然僅介紹區建公和謝熙兩位書法名家,但他很歡迎對書法有興趣的人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