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眼所見震撼三觀 曾偉韻:他們是如此辛苦的生存著

曾偉韻曾於2019年前往非洲馬拉威,探訪當地弱勢家庭的水資源困境,過去她常常在資料上看到婦女兒童一天花好幾個小時取水,卻是到當地和居民一同取水才知箇中艱辛,她分享實際經歷說:「沒有親身走過其實真的很難體會。我想我會一直記得,在炙熱的太陽底下,前方的媽媽和九歲小女孩扛著一大一小水桶的背影(還有一個太小只能背身上)。明明走的是平地起伏不算大,但走起來卻很喘、好像永遠走不完的感覺。」

她表示當時因為真的太熱,而且跟著當地婦女兒童一起走,她也不好意思把瓶裝水拿出來喝,她說:「因為這個社區沒有水井,他們喝的用的是有著小蟲、小動物屍體、牲畜排泄物漂流的河水。我只能跟在她們後面前往取水的地方,一邊安排著媒體想要拍攝的角度,一邊心裡想著希望之後我寫的故事和記者的報導出來能讓更多人看到。」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有些地方是真的存在著貧窮與需要,即使我們看不到、即使離我們很遙遠、即使我們永遠也沒辦法體會,她說:「但這些都是真實的存在著的,不是新聞上的數字、故事,而是活生生的人,就跟你我一樣。他們是如此辛苦的生存著,我們只是比較幸運而已。」

曾偉韻在非洲看到婦女兒童一天花好幾個小時取水,水源還是不乾淨的河水。(照片由台灣世界展望會提供)
曾偉韻在非洲看到婦女兒童一天花好幾個小時取水,水源還是不乾淨的河水。(照片由台灣世界展望會提供)

戰爭過後最弱勢是這一群人 難民兒童生存權蕩然無存

曾偉韻在展望會服務7年多,目前負責烏干達、莫三比克、南蘇丹等非洲國家的當地方案管理與監督,她近期探訪烏干達畢迪畢迪(Bidibidi)難民定居點,自從南蘇丹於2013年爆發內戰以來,烏干達就持續接待南蘇丹難民,採取「非營區屯墾」的政策(Non-Camp Settlement),提供難民一個相當具保護性的環境,助其擁有固定居所、行動自由、工作和作生意的權利,以及可以耕作的土地,2017年曾被德國明鏡雜誌(Der Spiegel)將烏干達評為全世界對難民最友善的國家。即便如此,在烏干達的南蘇丹難民有61%為18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約10%是3~5歲的幼童,由於近年國際援助減少,加上烏干達當地資源有限,這群孩子除面臨糧食短缺,遭遇早婚、受剝削、家庭暴力等風險也增加,生存更加艱難。

她受訪時表示,難民除了需要現金、食物、水資源、衛生設施等人道救援外,更重要的是經歷過戰爭創傷的難民們,面對生存與生活壓力之下,傷痛過後如何重振自力更生,尤其相對弱勢的兒童,恐遭大人們將壓力轉嫁在他們身上,失親失學,排隊領物資,與飢餓拔河,不僅失去人權,就連生存權都快被剝奪,急需各界拉他們一把!

近年因糧食援助配額縮減,烏干達難民生活越來越不容易,也加劇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壓力。(照片由台灣世界展望會提供)
近年因糧食援助配額縮減,烏干達難民生活越來越不容易,也加劇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壓力。(照片由台灣世界展望會提供)

台灣人捐款做了這些事 曾偉韻:希望更多人一起讓他們活下去

透過飢餓三十人道救援行動,世界展望會在營區提供糧食、乾淨飲水、生計培力等方案,也開始推動「心理健康與兒童保護方案」,陪伴難民少年修復因衝突、流離失所、飢餓造成的心理創傷。她指出當她詢問難民小朋友的夢想時,有人想當老師、有人想做護士,甚至有人的夢想,只是一塊肥皂洗澡,在台灣如此微不足道的日常,卻是難民兒童難以達成的夢想。

曾偉韻表示,她親眼所見難民營工作的前線人員,除了要面對生活條件的惡劣和安全問題,心理壓力和情感負擔,與當地文化衝突和適應,以及語言的隔閡外,甚至無法顧及家庭,仍願意在衝突、匱乏之地搶救奮力生存的孩子。

曾偉韻呼籲各界有餘力的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和展望會一起幫助難民兒童,讓他們站起來,有活下去的能力,愛心無國界,世界本一家,他們跟台灣囝仔一樣都是「未來的希望」。

現在就與壹蘋新聞網一起實現孩子心願:

https://feature.nextapple.com/worldvision/

世界展望會透過飢餓三十捐款,在南蘇丹畢迪畢迪難民定居點推動「心理健康與兒童保護方案」,陪難民孩子修復心中的傷。(照片由台灣世界展望會提供)
世界展望會透過飢餓三十捐款,在南蘇丹畢迪畢迪難民定居點推動「心理健康與兒童保護方案」,陪難民孩子修復心中的傷。(照片由台灣世界展望會提供)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前所未見!國際型網紅深入全球最大難民營 「比柬埔寨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