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姐在美國進行正子電腦斷層、磁振造影掃瞄及切片檢查,診斷右側胸壁頂端靠近肩關節處,有一顆直徑5.1公分的纖維樣瘤(Desmoid tumor),侵犯到右側第一到第三肋骨。腫瘤旁緊貼著通往右手的鎖骨下動、靜脈及臂神經叢。美國醫師評估此手術非常困難,且有右手癱瘓的風險,最後決定尋求台大醫院協助。
胸腔外科權威、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說明,纖維樣瘤並非惡性腫瘤,但是會到處鑽,而且化療和放射治療效果差,只能開刀切除,而且切除時必須邊緣多2公分,否則切不夠會再長出來,是一個特殊且麻煩的腫瘤。日本曾有一名病患因為又長出來,最後整個右手切除。
陳晉興看完唐小姐所有的影像檢查後,隨即與神經外科王國川教授合組醫療團隊,將病患的斷層及磁振造影影像組合成3D立體影像,透過電腦動畫向病患及家屬詳細解釋,並進行術前模擬,評估腫瘤的位置及與神經、血管的關係,決定全程使用神經監測保護右手功能,精準地切除腫瘤,且未損傷任何神經血管。
唐小姐今日分享當初在診間,外科權威的陳晉興醫師全程皺著眉頭看完所有的影像檢查,經過一陣靜默後告知手術非常困難,不過陳醫師最後利用3D影像讓她知道自己的腫瘤位置,詳細說明怎麼下刀、怎麼避開神經和血管,如何拿出腫瘤,大幅提高她對手術的信心。術後不僅沒有右手癱瘓無力的後遺症,還能照常彈奏鋼琴並開車接送小孩。
現今X光、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等影像學檢查被廣泛應用於術前評估及病情解釋。陳晉興表示,這些初階影像在電腦螢幕上都是二維顯示,倘若病患病情困難複雜,對於不同專科的醫師、團隊成員、或病患、家屬都不容易理解。
陳晉興指出,目前雖已有許多醫學中心,特別是神經外科、整形外科、口腔外科、骨科等領域,在研擬手術策略和解釋病情時,會將二維影像轉換使用3D列印模型,可以同時向病人及家屬解釋手術方式和步驟,相對於傳統的影像檢查,更易於理解。
然而,這種模型需要客製化製作,每套模型僅適用於一位病人,價格約在25萬元左右,並且製作需要7到10個工作天。對於病情危急或經濟壓力較大的病人來說,緩不濟急且負擔不小。
台大團隊積極研發「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將病人的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影像,即時轉換為3D情境,呈現出病灶及周圍構造組織的關聯性。還能夠進一步對不同的器官組織進行層層解析,或使用不同的視角觀察。
陳晉興表示,相較於傳統方法,「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不僅節省時間和成本,更讓病人及家屬清晰理解醫療團隊如何治療病灶。此外,遠地或國外的醫師、家屬甚至可以使用手機掃描QR code,即可同步參與醫療團隊討論及病情解說,讓病人及家屬能夠安心地將生命託付給醫療團隊。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