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傳出多起以「教養」為名義、實則存在兒童虐待疑慮的社會事件,家長間也再度掀起一波育兒討論,有也醫師提到,部分家長會在孩子出現造成大人困擾的行為時,直接尋求醫療體系處理,寧可稱孩子「生病了」,也不願意相信自己的教養可能出了問題,其中過動症成為解釋孩子「不乖」行為的主流。

國衛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彥鋒指出,近年來許多疾病逐漸被去污名化,比如各類成癮,以前聽了,會直接認為患者就是罪犯、是壞人,但後來在神經生物上看到證據,發現這些變化與大腦病變有關,這樣的人其實需要醫療幫忙,到後來就出現了「過度醫療化」的情況。

對於家長遇到孩子不受控就找醫生一事,林彥鋒表示,家長發現孩子出現狀況時,會受傷也會自責,但同樣需要先把自己防衛起來、減輕自責情緒,「這是生病了,交給醫生就好」是一種可能的解釋法,但相信家長內心深處不是要推卸責任,只是一時間還無法接受自己某些做法真的有影響到小孩。

林彥鋒指出,精神醫學比較複雜,牽涉到生物性,也牽涉到心理狀態與整個社會環境互動,但疾病定義的目的是讓專業人員方便對話、確保彼此對話時的意義一致,或是在進行研究或醫療行為時溝通順暢,並不是說某個疾病的成因,可以完全歸咎於單一因素。

對於孩子表現異常,林彥鋒說,其實多數情況到了醫療場域都是可以處理的,孩子的行為問題絕大部分都不需要藥物治療,透過親子的調整,就可以有明顯改善,除非很明顯的過動等情況,才會使用到藥物。

此外,「遊戲成癮」衍伸的行為異常也是家長相當擔憂的問題,北市聯醫成癮防治科專科醫師林群指出,「成癮」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影響生活功能」,「遊戲成癮」已經被列為一種疾病,有其判斷準則,但需要精神科醫師專科訓練,透過會談技巧,比較能做正確的判斷和診斷。

若家長認為孩子行為變化可能與成癮問題有關,林群表示,如果真的有疑問,還是建議找身心科、精神科評估看看,可能精神科醫師評估後覺得還好,也判斷不用吃藥,透過心理諮商、心理治療,聊聊人生中遇到的坎,也會有幫助。

壹蘋新聞網-投訴爆料

爆料網址:reporting.nextapple.com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

壹蘋娛樂粉專壹蘋新聞網粉專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怪!臍帶血等四寶離奇失蹤? 吳欣盈告超基因求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