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醫今舉行「視覺回饋上肢復健」記者會,上述女鄰長也出席,她說,去年10月底車禍,造成顱內出血,被送到高醫昏迷指數只有3,在加護病房觀察了20多天。

女鄰長說,原本家人擔心她即使醒來也會是植物人,神經外科醫師蔡泰欣評估後仍盡全力搶救,前後共進行2次腦部手術,終於在昏迷20天後睜開雙眼、恢復意識,但身體左側手腳無力,便開始接受復健。

因車禍一度半側肢體癱瘓的女鄰長,透過「視覺回饋上肢復健」找到活動力。吳慧芬攝
因車禍一度半側肢體癱瘓的女鄰長,透過「視覺回饋上肢復健」找到活動力。吳慧芬攝

女鄰長在高醫復健課程訓練下,剛開始缺乏自信與耐性,後來院方研發「視覺回饋上肢復健機」,讓她透過打怪獸等電遊,找回復健樂趣,動作與力量也都有進步,實現回歸日常目標。目前她繼續與怪獸戰鬥比拚,絲毫看不出偏癱。

高醫副院長黃炫迪表示,腦出血導致偏癱情況常見於頭部外傷病患,是多數腦中風病患將面臨問題,因此高醫復健部團隊整合臨床經驗、科技及設計專業,開發具視覺回饋功能之上肢復健機,透過虛擬實境、擴增實境及混合實境(MR)應用於復健領域,讓早期中風合併肢體偏癱的族群能有更好復健訓練。

女鄰長今出席高醫記者會,分享復健心得。吳慧芬攝
女鄰長今出席高醫記者會,分享復健心得。吳慧芬攝

高醫復健部主任陳嘉炘表示,目前市面上開發復健機價格昂貴,且體積較大,移動及使用均不方便;而視覺回饋技術已成為復健治療有效工具,高醫復健部的視覺回饋上肢復健機具操作簡易、便於攜帶、難易分級及無線設計等優點,讓復健過程更生動有趣,同時提高病患的復健動機。

  陳嘉炘主任建議中風病患可至高醫復健部門診,由高醫復健團隊安排合適的復健療程。除了中風病患,肢體偏癱、長期臥床、脊髓損傷、肌少症、銀髮族群與單/雙側上肢肌力不佳個案,也可接受視覺回饋上肢復健機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