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貓熊團團病情備受關注,8月中下旬出現癲癇後,10月又出現後肢無力、食慾不佳等情形,腦部病灶擴大、病程進展快速,北市動物園現已決定採「舒緩治療」,最大目標以減輕病痛為主,這也類似於人類的安寧治療。
大陸貓熊專家吳虹林、魏明已於上周來台,受限於防疫規定,活動範圍僅在北市動物園,這次訪台行程除了「探親」,並與保育員及獸醫一同近身觀察團團目前生活及醫療情形,2人也預計今一早搭機離台。
據了解,目前兩岸專家已完成面對面會議,園方坦言現在最大的難題仍是找不出病因,連大陸貓熊專家也是束手無策,雙方的共識則為繼續採舒緩治療,並視病情發展適時調整治療方案。
是讓團團靜靜在後場療養或是有機會重回展場,讓大小朋友再見見牠,做為生命教育的一環。園方先前受訪表態,考量團團身體狀況及展場環境較複雜,除非身體狀況能回到以往那般好,否則將不會讓牠回到展場,目前則是留在後場由保育員及獸醫隨時照看。面對團團病情不見好轉,未來民眾恐無法再見到團團。
前園長:持續進食或許是朝正面發展
動物園前園長葉傑生也認為待在後場對團團是較好的選擇,他分享,即使清除外面展場的危險設施,但民眾拍照、走動等任何噪音,對生病的動物來說都會是影響,「就像動物在野外受傷會找安靜處養傷,現人工照料可提供較好的環境讓動物舒服些。」
葉傑生進一步說,動物的免疫和健康需被關注,或許吃得下、過得好就會有奇蹟出現,「這不是沒可能」;他提到,動物有癒合增生的免疫力,雖團團腦部生病的位置不好,但現在病情穩定,能持續進食也是往正面發展,最重要的就是不讓牠受到干擾。
葉傑生指出,後場醫療設施較完備,若團團有狀況隨時能進行治療,加上保育員會透過肌力訓練讓牠保持身體保持健康,可抵抗病魔侵害。
葉傑生也說,現接觸較多貓熊個體數的大陸專家已來分享經驗,或許再邀請過去與團團熟悉的保育員來台,種種做法都能增加積極治療的可能性,並呼籲大家一起幫團團集氣。
動團:人為干擾越少越好
究竟是讓團團隱身接受治療、護理,還是現身讓小朋友參與團團生命最後一哩路、起到生命教育意義?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認為,若從動物福利來說,團團狀況這麼不佳了,當然是人為干擾越少越好。
陳玉敏表示,動物園掌管館內所有動物的生老病死,如何能夠讓小朋友知道展演動物的一生到底如何,畢竟牠們一輩子都被當成人類的玩偶,用保育、教育名義迫使離開棲地,到人為展示的環境,最後等動物真的病了,又稱是日常、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
她強調「在人生最後一刻從個體動物上一定是盡量越少干擾越好。」團團牠一輩子被迫離開家鄉,爸媽應該帶著孩子一同深思動物園的存在、展演動物的角色及價值,尤其是如團團這種高度明星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