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方向來看,遠赴花蓮光復災區協助鏟泥的「鏟子超人」,似乎擁有不少長壽特質。
研究共同主持人、愛丁堡大學老化與個體差異專家莫圖斯(Rene Mottus)教授表示,團隊並非僅從「外向」或「盡責」等廣泛人格類型切入,而是仔細分析人們在性格問卷中如何描述自己。結果發現,這些看似平凡的自我描述,其實默默預測了誰能活得更久。
莫圖斯指出,形容自己為『活躍(active)』的人,死亡風險顯著較低,約減少21%,即使控制了年齡、性別與健康狀況等因素後,依舊如此。他說,其他與長壽相關的特質還包括「有活力、有條理、負責任、勤奮、細心與樂於助人」。
研究團隊追蹤超過2萬2千名成年人,橫跨4項大型長期研究,追蹤期長達6至28年。結果顯示,這些具體的性格細節,比常用的5大人格特質(開放性、盡責性、外向性、宜人性、神經質)更能預測死亡風險。
共同作者、愛爾蘭利墨瑞克大學心理學教授歐蘇利文(Páraic O’Súilleabháin)表示:「這項研究的意義在於它的精準性。人格不只是抽象的影響力,而是一連串具體行為與態度,而這些細微差異,會真實地影響壽命。」
換句話說,長壽不僅與外向有關,而是要開朗、勤奮和樂於助人。
相對地,研究也發現,經常焦慮、情緒化或容易不安的人,死亡風險較高。

假期失控飲食超危險 醫揭「這些脂肪」恐一輩子甩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