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報導,中國國家文物局15日發布消息,指在青海省發現目前中國已知唯一存於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被命名為「尕日塘秦刻石」(尕讀音ㄍㄚˇ,年幼之意),地處青藏高原腹地。這一發現證實了秦始皇曾遣方士向崑崙山尋訪長生不老藥的史實,彌補文獻記載的空白。
據中國官媒央視新聞、新華社報導,中國考古人員日前在青海省瑪多縣扎陵湖鄉卓讓村發現一處秦代刻石。刻石位於扎陵湖北岸尕日塘坡地2號陡坎左下方,距湖岸約200公尺,海拔4306公尺,被定名為「尕日塘秦刻石」。
「尕日塘秦刻石」總長82公分,最寬處33公分,刻字區面積約0.16平方公尺,距地面約19公分。全文共12行37字,文字風格屬於秦篆,保存較為完整的文字訊息。其中,皇帝、使、五大夫、臣、方、採藥,以及年月日等文字訊息清晰可辨。

刻石位於青海省扎陵湖北岸尕日塘坡地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零指出,「尕日塘秦刻石」上的文字簡單翻譯就是,秦始皇派五大夫翳率方技家去崑崙採藥,翳乘坐秦始皇三十七年三月己卯日的車到達這裡,翳計算來程約二百五十里。
光明日報此前報導,石刻內容及其所在地理位置,解決了國人千古爭訟的關於「崑崙」、「河源」的精確地望問題,記錄了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遣使向崑崙山尋覓仙藥的歷史事實,補全了文獻記載的缺失。當年具有官方背景的中原內地使團之行,也實證了隋唐時期的「唐蕃古道」,在秦始皇時期已經打通了最為關鍵的環節。
秦始皇遣方士至崑崙山脈
報導又說,石刻的發現證實了秦始皇曾遣方士向崑崙山尋訪長生不老藥的史實,而且還通過這一探訪崑崙的官方行動,將中原文化的影響力向青藏高原的腹心地帶拓展和延伸。
中國國家文物局文物古跡司司長鄧超指出,經實驗室分析,刻石岩性為石英砂岩,耐磨性高、抗風化能力強。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李黎分析,刻石面向東南,背山面水,遭受風蝕和光照高溫輻射影響相對較弱,利於長久保存。刻石的岩性為石英砂岩,屬高磨蝕性岩石,為其長久保存提供了必要條件,是刻石歷經兩千餘年自然風化尚能保存至今的關鍵因素。刻字區域和非刻字區域的元素成分差異較小,未檢出鎢、鈷等金屬元素,因此排除利用現代合金工具鑿刻的可能。
報導指出,中國國家文物局指導青海省文物行政部門,已將刻石核定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了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視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保護管理。後續將針對扎陵湖、鄂陵湖區域,組織展開區域性考古調查,掌握周邊文物遺存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