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評論,美國晶片製造商英特爾(Intel)50年前曾是尖端科技的代名詞,象徵美國的科技與商業實力,如今卻幾乎沒有供應任何用於人工智慧(AI)的先進晶片,近來甚至淪為政府補助與保護的對象。

英特爾錯過智慧型手機及AI浪潮後,前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旨在振興本土晶片製造的「晶片法」(CHIPS and Science Act)承諾向英特爾提供80億美元補助及120億美元貸款,但這家企業仍深陷泥淖。

拜登政府拯救英特爾的舉措以失敗告終,但現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恐讓事情發展進一步惡化。他揚言對進口晶片課徵關稅,還可能逼輝達(NVIDIA)等公司將半導體生產外包給英特爾。這些措施或許能為英特爾爭取時間,對美國自身利益卻是適得其反。

美國該怎麼做?經濟學人分析,第一個教訓是不要把希望寄託在維持英特爾完整無缺。英特爾可將晶圓廠業務賣給軟銀(SoftBank)等財力雄厚的投資者,或出售設計部門並將收益投入製造業務。這可能無法讓英特爾趕上台積電,但無論如何,美國聯邦政府不應把錢投入無底洞,入股英特爾也只會把事情變得更複雜。

這帶出第二個教訓:放眼英特爾以外的晶片製造商,並解決它們面臨的問題。台積電正尋求擴張,它在台灣面臨廠房土地不足跟勞力老化困境,且已承諾投資1650億美元將晶片製造帶到美國;韓國三星(Samsung)則正在德州建廠但進度緩慢。三星與台積電在美國都面臨缺乏技術勞工、遲遲未獲許可的問題。

最後一個教訓是,即便本土晶片製造提升美國韌性,美國依然無法與世界其他地方隔絕。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半導體供應鏈已高度專業化,關鍵投入來自全球各地,包含荷蘭的極紫外光曝光機(EUV)和日本的晶片製造設備。

根據經濟學人,另一個原因是台灣及其安全仍極為重要。即使於2020年代尾聲,台積電在美第三座晶圓廠預計開始生產2奈米晶片,2/3這類半導體產品很可能仍在台灣製造。台積電的模式奠基於先在國內取得創新,接著再將先進科技傳播至全球。

為讓美國晶片供應鏈維持韌性,川普需要連貫且深思熟慮的策略。他對台灣問題的態度隨興,相信中國不會在他任期內侵台,同時未提供台灣一貫支持。

川普對各種銷美商品施加關稅,將提高在美製造成本;他承諾對進口晶片課稅,也會傷害美國消費者。他因表現無常而獲得成功,但晶片製造商需要穩定。

經濟學人提到,明智的晶片政策是透過放鬆許可規定、建立工程師培訓計畫,吸引晶片製造商至美國設廠。政府應該歡迎支持晶片生產的機械跟人員進入美國,而非把關稅當作角力籌碼。

經濟學人表示,經濟民族主義者應將盟國晶片商的進步,視為對美國安全的貢獻。晶片製造業歷經數十年發展,是為全球化時代而生。經濟民族主義人士若以自給自足為目標制定晶片政策,就是為自己設定一個不必要且幾乎不可能的任務。(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