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總務省周三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日本國民人數減少了90萬8,574人,總人口降至1億2千萬。自2009年人口高峰1億2660萬以來,日本人口已連續16年下滑,原因包括經濟疲弱與根深蒂固的性別觀念。
日本人口預計還會持續下滑數十年,這將對年金、健保等社會基礎設施造成衝擊,因為勞動人口愈來愈少,系統維持困難。政府十多年來一直試圖遏止這一趨勢,近年更加大力度,包括提供生育與住房補助、鼓勵男性請育嬰假等。
但每年出生人數持續減少、死亡人數創新高,形成惡性循環。根據新數據,高齡人口占比已近三成,而處於生育與勞動年齡的年輕人比率不斷萎縮。
2024年也不例外。出生人數僅為68萬7,689人,為1968年有紀錄以來最低;死亡人數則接近160萬,創歷史新高。15至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僅占總人口的59%,遠低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全球平均的65%。
這一人口結構的惡化是數十年累積的結果,起因於1970年代以來的低生育率。社會學者與人口學家指出,這無法快速解決,也無法逆轉。即便立刻大幅提升生育率(這仍是巨大假設),在年輕與老年人口比例達到平衡前,日本人口仍將持續下降數十年,直到現在出生的孩子長大並進入生育年齡。
專家指出,高生活成本、停滯的經濟與薪資、有限的生活空間,以及高壓的職場文化,都是人們不願戀愛、結婚或生育的主因。
對女性而言,經濟因素不是唯一阻力。日本仍是一個父權色彩濃厚的社會,婚後女性常被期待成為主要照顧者,儘管政府努力推動男性分擔家庭責任。此外,日本的單親家庭比例遠低於許多西方國家。
這些問題也困擾著其他東亞國家,包括中國與韓國。
一種可能的解方是引進更多移民,但這在日本是個具爭議的話題。日本長期以來是保守社會,自認為種族單一,外籍人士與混血國民長期面臨排外、種族歧視與不公平待遇。
儘管如此,政府仍加強推動移民政策,包括推出「數位遊牧民簽證」及培訓外籍勞工的新方案。從最新數據看似已見成效:在日外國居民去年增長逾10%,達到創紀錄的360萬人。
根據政府2023年最新預測,日本人口到2070年將減少30%,但屆時「由於國際移民的增加,人口下滑速度預期會稍微趨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