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宮已成為「觀光過載」的全球象徵。從威尼斯到雅典衛城,熱門景點紛紛設法限流,而這座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館,如今也走到了極限。

就在罷工前一天,南歐多地爆發反觀光抗議。馬略卡島、威尼斯、里斯本等地上千人走上街頭,批評觀光經濟模式使當地居民被迫遷離,城市生活逐漸消失。在巴塞隆納,激進份子甚至拿水槍朝觀光客噴水,象徵性地「降溫」。

這次羅浮宮的突發罷工始於一場例行內部會議——展廳服務員、售票員與保安人員集體拒絕上崗,抗議人潮失控、人手嚴重不足,以及工會口中的「難以為繼的工作條件」。

羅浮宮罕見關門,但過去也曾因戰爭、疫情與幾次罷工而暫停開放——包括 2019 年的突發罷工與 2013 年出於安全考量的停工。不過,像這次這樣毫無預警、在眾目睽睽下關門的情況仍屬罕見。

更諷刺的是,這場混亂發生在總統馬克宏剛剛公布「羅浮宮十年拯救計畫」幾個月後。這項雄心勃勃的計畫旨在解決如今爆發的各種問題,包括:漏水、危險的溫度波動、老舊設施與遠超負荷的參觀人潮。

但對第一線員工而言,那個承諾中的未來遙遙無期。一位前線展廳接待員說:「我們等不了六年才獲得支援,我們的團隊現在就已經撐不住了。這不只是關於藝術,更是關於保護這些藝術的人。」

羅浮宮外有大批遊客在外等候,但博物館卻沒開放。美聯社
羅浮宮外有大批遊客在外等候,但博物館卻沒開放。美聯社

蒙娜麗莎的日常擁擠人潮

事件核心是《蒙娜麗莎》——這幅 16 世紀肖像畫如今吸引的不是靜心觀賞者,而是蜂擁而至、像粉絲見偶像般的現代朝聖者。

每天約有 2 萬人擠進羅浮宮最大展廳「國家畫廊」(Salle des États),只為和這位神秘微笑的女子隔著玻璃自拍一張。現場往往嘈雜擁擠,熱氣逼人,許多觀眾甚至沒注意到周圍同樣珍貴的提香與委羅內塞作品。

一位南韓遊客說:「你看不到畫,你只看到手機、手肘,感覺熱浪,然後就被人潮擠出去。」

馬克宏提出的「羅浮宮新文藝復興」改造計畫承諾將解決這些問題:為《蒙娜麗莎》設立專屬展廳,實施預約制入場;並於 2031 年前在塞納河岸設立新入口,以舒緩玻璃金字塔處的壓力。

馬克宏於一月表示:「展示條件、解說水準與整體呈現都將符合《蒙娜麗莎》應得的待遇,」

但員工們批評馬克宏言行不一,指出儘管政府承諾投入 7 至 8 億歐元(約250 億元台幣),但法國政府每年對羅浮宮的營運補助已在過去十年間縮水超過 20%,觀光人數卻大幅攀升。

儘管許多罷工員工計畫全天不上班,瑟菲安表示,部分人員可能暫時返崗,短時間內開放一條「大師之路」,讓遊客參觀包括《蒙娜麗莎》與《米羅的維納斯》等代表作。

博物館可能會在週三恢復正常營運,而週一持時效票的遊客也可能被允許延後使用。至於週二,羅浮宮例行休館。

一座處於停擺邊緣的博物館

去年羅浮宮接待了 870 萬名遊客——遠遠超過其原本設計容量。即使每日參觀上限設為 3 萬人,員工仍表示,日常工作幾乎變成一場體力耐力考驗:休息區太少、廁所不足、金字塔結構導致夏季室內酷熱難耐。

根據一份流出的備忘錄,羅浮宮館長德卡(Laurence des Cars)警告,館內部分設施「已不再防水」,溫度劇烈波動威脅藝術品安全,而像是飲食、洗手間、導覽標示等基本設施皆遠低於國際標準。她形容參觀體驗「簡直是一場身體煎熬」。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怒!台灣海纜頻遭中國船隻拖斷 美議員出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