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中國安全與防衛政策高階研究員溫玫雅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表示,從能力發展的角度看,共軍確實正往達成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設定「至2027年取得武力統一台灣的能力」目標穩定邁進,台灣不宜輕敵。
溫玫雅(Meia Nouwens)說,近年沒有跡象顯示共軍的涉台舉措、或在取得涉台相關能力方面,速度有任何明顯減緩。儘管共軍仍有許多能力未經實戰驗證,溫玫雅指出,共軍可透過演習(例如實彈演習)進行測試,進而強化戰備、提升作戰能力。
溫玫雅提到,中國對自身軍力發展的態度,不像俄羅斯自大傲慢,過去10多年來確實投入許多心力於務實面對自身弱點,且較早在軍事現代化方面作出正確決定,包括針對人力物力動員、後勤補給等戰鬥支援工作開展現代化,以及嘗試提升軍隊的靈活度、機動性,分流下放決策權。
但共軍終究是高度政治化的組織、難以擺脫政治因素強力制約,這也導致指揮管制系統容易傾向中央集權、甚至趨於僵化。
這也反映在共軍試圖借助人工智慧(AI)等先進科技提升指管系統分析決策能力時所遭遇的挑戰。溫玫雅舉例,該如何確保AI系統的「政治忠誠度」、確保AI指管大腦所作決策會是真人指揮官可能採取的「政治正確決定」。
溫玫雅強調,儘管如此,整體而言,「我絕不會低估共軍」。她提到,共軍服務中國共產黨,而中共有明確的「統一」台灣野心。
此外,當外界以西方軍隊標準檢視共軍的弱點或不足,有必要進一步思考的是,共軍有沒有可能採取不同的作戰方式,而不完全是顯露弱點或不足。
至於面對威脅,台灣的態度和作為是否足夠「務實」。溫玫雅指出,台灣處境不易,採取的作為部分取決於台灣與其他國家夥伴的關係,特別是與美國的關係,而這未必是台灣可掌控的因素。台灣欲強化防衛和嚇阻能力,事實上極仰賴其他「理念相近國家」展現政治意志,與台灣合作、協助台灣。
儘管如此,溫玫雅認為,台灣已有務實作為,包括在發展不對稱作戰能力、投資特定較大型常規作戰平台,以及強化長程打擊等重要能力之間,尋求取得明智平衡。
她說,對台灣及其他關注共軍的人而言,一大問題重點應該是,在什麼樣的時間點和情況下,中共對台灣「不作為」、或是中共下不了決心「統一」台灣,將給中共領導層造成龐大到難以承受的機會成本。
溫玫雅指出,一旦出現相關徵兆,這將意味對中共領導層而言,「統一」台灣可能已無法僅停留在「遠大抱負」的層次。無論是出於何種壓力,或是考量「有機可趁」,一旦中共領導層有相當的「政治意志」配合,對區域安全而言就是危險時刻。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https://static.nextapple.tw/web/layout/img/clicktonext.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