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主辦單位向來對入圍名單保密到家,過去半世紀以來從未提前偷跑,因此預測得獎者十分困難,不到最後一刻絕不會知道,《CNN》分析下列5大突破有望獲獎:
1. 人類基因組:這是最常被提到的諾貝爾得獎大熱門,這項極具雄心的計畫1990年開始,2003年終於完成,由來自英、美、法、德、中、日等各國共成千上萬名研究人員合作,解密人類基因密碼,對生物、醫學等領域有深遠影響,不過根據諾貝爾獎規定,各獎項最多只能頒發給3位得主,或許這就是為何遲遲未能得獎的原因。
2. 劃時代減肥藥:全球肥胖人口超過4分之1,洛克斐勒大學生物化學家莫索夫(Svetlana Mojsov)、哈佛大學醫學院內分泌學家哈本納(Joel Habener),以及丹麥藥廠諾和諾德研究與初期開發部門首席顧問努森(Lotte Bjerre Knudsen)3人,開發出能模擬人體激素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的新藥,能降低血糖抑制食慾,有望為肥胖及糖尿病治療開啟新頁,諾貝爾得獎呼聲高。
3. 生成式AI:人工智慧正席捲全球改變人類生活,還讓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躍登全球華人首富。Google DeepMind的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蔣波(John Jumper)與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蛋白質設計研究所所長貝克(David Baker)研發出AI程式,解密胺基酸蛋白質3D結構,廣獲全球至少200萬學者使用,看好摘下諾貝爾化學獎。
4. 解密腸道菌群:人體內有數以兆計的菌群,藉由過去20年來不斷進步的基因定序技術,科學家得以更了解菌群功用、互相溝通方式以及與人體細胞的互動,特別是在腸道。菌群是讓全球近2億兒童營養不良的因素之一,使這項研究抱回諾貝爾獎的行情看俏。
5. 揪出致癌基因:華盛頓大學醫學系教授金恩(Mary-Claire King)早在人類基因組出爐前就著手研究,前後共花17年找出導致乳癌及卵巢癌的BRCA1基因變異,這項革命性發現奠定了基因測試的基礎,能判斷出罹癌的高風險人士,如今廣受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