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麻州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所做的研究以63767名年齡45歲至62歲的護理師為觀察對象,請他們在2009年至2017年之間,每兩年填寫一次問卷,參加實驗者全都沒有癌症病史、先前沒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早睡、晚睡的生活習慣是主要觀察重點。

實驗者當中,有11%是晚睡型的夜貓,有35%說他們習慣早睡早起。相比之下,夜貓子同時又有其他不健康生活習慣者,比晨型人多出54%,這些不健康生活作息包括吸菸、睡眠時間過短、體重較高、BMI較高、少運動、飲食品質較差。

如綜合其他因素,包括家族病史,輪班時段、體重過重、運動過少等因素,這一些夜貓得糖尿病的風險更是高出72%。這代表「晚睡」並非容易罹糖尿病的主要因素,其他生活習慣也有影響。

 

相關研究發表於《內科學年刊》,參與撰寫論文總結的林可歡(音譯)博士指出,很難從實驗斷言晚睡是提高風險的主要因素,也有可能「晚睡」只是眾多不健康生活習慣的指標之一,晚睡習慣可能與基因有關,也可能是外在因素造成。

舉例來說,工作繁重的學者通常自稱是夜貓,那是因為他們工作太多做不完,得要熬夜趕工,而這些人可能也因為工作難度高,壓力大,導致睡眠失調等問題,還可能養成其他不健康的壞習慣。林博士說,如果這些造成壓力的工作環境改變,「夜貓」也有可能變成晨型人。

美國拉格斯大學新陳代謝與內分泌系教授馬林(Steven Malin)指出,每個人的生理時鐘都不一樣,光用「早起」與「夜貓」劃分太粗略,有人屬於清晨型,有人屬上午型,還有下午型、傍晚型等等,每個人的健康習慣與生理時鐘有關。這些把生理的晝夜節律與外界環境「同步化」的過程,與健康有關。

早起的人可能在起床後5小時會有最佳狀態,而夜貓子則要起床後10到12小時,才能有較好狀態。

馬林分析指出,夜貓常很晚才進食,此舉會擾亂睡眠,並造成惡性循環,因為睡不好又升高罹病風險。

學者認為,未來應該進一步研究天生晚睡的夜貓子和被工作逼得晚睡的夜貓族,二者之間有何差異,學者說如想要改變晚睡習慣,可嘗試每天早起15到30分鐘,趁著天色光亮時起床,按時吃早餐,在上午多做一些活動。另外避免在夜晚吃太多、運動太多,睡眠前調弱燈光減少光照,並設法提早15至30分鐘上床就寢。

 

 

 

 

 

 

 

 

 

 

 

 

 

 

 

壹蘋新聞網-投訴爆料

爆料網址:reporting.nextapple.com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

壹蘋娛樂粉專壹蘋新聞網粉專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北台灣氣溫「溜滑梯」驟降!2波冷空氣來襲 週末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