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報導,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哈佛甘迺迪學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研究機構AidData和德國智庫「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等單位人員所做的研究,近80%紓困貸款是2016至2021年間發放,主要為阿根廷、蒙古和巴基斯坦等中等收入國家。
中國已向開發中國家提供數以千億計美元的基礎建設貸款,但自2016年以來,由於許多計畫回報不如預期,這類基建貸款逐漸減少。
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研究報告作者之一賴恩哈特(Carmen Reinhart)說:「北京最終是在試圖拯救自己的銀行,這就是它涉足國際紓困貸款這一高風險業務的原因。」
這份研究發現,中國對陷入債務困境國家提供的貸款占其海外貸款組合比例,從2010年的不到5%飆升至2022年的60%。
阿根廷取得的資金最多,為1118億美元,其次是巴基斯坦485億美元,埃及為156億美元;有9個國家收到的資金不到10億美元。
報告作者之一、AidData執行長派克斯(Brad Parks)表示,中國的紓困貸款「不透明也不協調」。AidData是美國「威廉與瑪麗學院」(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所屬研究機構。
報告指出,紓困貸款主要集中在中等收入國家,占其貸款的4/5。
中國正與尚比亞、迦納和斯里蘭卡等國就債務重組進行談判,並因拖延進程而受批評。中國呼籲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IMF)也提供債務減免。
紐約時報指出自二戰結束以來,國際貨幣基金(IMF)與美國一直是各國紓困貸款的最後屏障,如今中國成為負債國家新的重量級紓困救星。中國正向包含土耳其、阿根廷和斯里蘭卡在內各國提供越來越多緊急貸款,也一直在幫具有地緣政治意義(如戰略位置)或擁有大量自然資源的國家。
雖然中國還不能與IMF相提並論,但正迅速迎頭趕上,近年來提供2400億美元的緊急融資。據AidData統計,北京2021年向債務困境國家提供405億美元紓困貸款,2014年僅提供100億美元,2010年時則為零。
而2021年IMF為財政拮据國家的緊急紓困為686億美元,除2020年因COVID-19疫情而金額大幅攀升外,規模在近幾年大致穩定;美國財政部前次供中低收入國家緊急信貸是2002年提供15億美元給烏拉圭。在為負債中低收入國家紓困上,中國已取代美國。
中國作為各國紓困救命稻草的新興地位,反映出他們在全球經濟疲軟時演變為經濟超級大國。全球經濟趨緩和美國強力升息帶動利率上升正將許多國家推向崩潰邊緣,有數十個國家苦於償還債務。
紐時指出,2021年中國的緊急信貸有超過9成以人民幣結算,北京可藉此進一步擺脫依賴美元作為全球通用貨幣。當透過所謂互換協議從中國央行貸款人民幣時,負債國將人民幣保留在中央儲備,用美元償還外債。
AidData執行長派克斯表示,一些原本貨幣儲備以美元為主的一些國家如蒙古,現在貨幣儲備主要已是人民幣。這種財政轉移會讓他們與中國更加綁定,利於購買中國貨品與服務;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週訪俄時,與俄國總統普丁達成共識,擴大兩國間貿易使用人民幣結算的範疇。
「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國際金融與宏觀經濟研究主任特雷貝施(Christoph Trebesch)說:「隨一帶一路的借貸成本變得清晰,我們正見證國際財政體系裡另一重量級財政救星崛起。」(中央社)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