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歲何先生腹股溝雙側因疝氣屢次復發,接受過多次傳統疝氣手術,留下兩道6至7公分的傷痕,雙側腹股溝疤痕處已嚴重沾黏,無奈去年再度復發,此次經醫師評估後改採腹腔鏡手術,在肚臍下方及下腹部開了1公分及兩個0.5公分的小傷口,搭配人工網膜修補兩側受損腹壁,至今未再復發,成功解決十年來一再手術的困擾。

台灣疝氣醫學會理事、馬偕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蔡家騏表示,疝氣是部分內臟經由腹壁或筋膜缺損處,向外不正常凸出的現象,病人可以明顯看出或摸到自己的腹部或下腹部有個像乒乓球大小般的凸出物,好發於65至80歲男性,包括腹股溝疝氣、臍疝氣及股疝氣。

慢性咳嗽和便秘 長期腹壓增加易疝氣

疝氣發生原因主要可分為先天體質和後天長期腹壓過高,蔡家騏解釋,先天性是因為發育關係導致腹股溝筋膜薄弱,孔壁沒有關閉完全而導致疝氣。後天性目前認為跟長期腹壓增加有絕對關係,常見如慢性咳嗽、攝護腺肥大導致尿尿需用力或因便秘需用力解便,這些人因為長期腹壓增加就比較容易疝氣。

疝氣最明顯的症狀在於站立時腹部或鼠蹊部的隆起會很明顯,蔡家騏指出,病人在行走或運動時會有一股強烈的下墜感,平躺時則消失,若咳嗽、提重物或長時間站立,疼痛感會愈來愈明顯,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與工作。

疝氣頻復發 腹腔鏡修補傷口小成另一選擇

疝氣無法自癒,隨著長期腹壓增加,疝氣會愈來愈大,因此必須手術修補。蔡家騏說明,傳統疝氣手術傷口約6至7公分,破壞的肌肉筋膜較多,術後疼痛感強烈、恢復比較慢。腹腔鏡修補術的傷口小,只要三個小洞,1個1公分、2個0.5公分就可以進去做修補,所以術後疼痛感輕微痛、恢復較快。

蔡家騏醫師表示,門診常見因反復性疝氣發作,而多次接受手術的個案,由於傳統手術後的疼痛度高且恢復期間長,常讓病人抱怨生活品質受到很大的干擾,且反覆開刀解決復發型疝氣也增加病人的心理壓力,此時,腹腔鏡疝氣手術便成為病人的另一項選擇。

蔡家騏表示,腹腔鏡疝氣手術適用於所有患者,尤其是雙側鼠蹊部與復發型疝氣患者,不過有別於傳統手術只要半身麻醉,腹腔鏡疝氣手術需要全身麻醉,因此不適合新生兒及兒童,至於凝血功能異常或下腹部曾接受複雜外科手術者,則須與主治醫師進一步溝通討論,是否適宜採用腹腔鏡手術。

★快點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按讚追蹤《壹蘋新聞網》各大臉書粉絲團,即時新聞不漏接! ►壹蘋新聞網 粉絲團壹蘋娛樂 粉絲團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腸病毒中秋後恐衝高峰單週15萬人 開學第一週已72班停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