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活品質名列全球最友善國家第一位
首先,以PPP為基礎,台灣人均GDP為5萬2304美元,居全球19位,領先日本和韓國,同時外匯存底4402美元,超過新加坡、南韓與香港。
就國家競爭力另一重要指標——國民平均壽命80.2歲來看,台灣女性和男性壽命高於全球平均壽命9歲及7歲,這當然和台灣醫療服務水準世界第二(例如全民健保),醫療技術排名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傑出成就,有極為密切的關係。
根據全球最大外派社群網站Internations調查,台灣生活品質名列全球最友善國家第一位。根據耶魯大學大學環境績效評比,台灣在亞洲位居第三,僅次新加坡與日本。
在金融業方面,主計總處估計,台灣2018年超額儲蓄來到2兆2千8百多億元,已經連續5年超過2兆。其中家庭儲蓄總額,一直維持在1兆元上下,成長最多的其實是企業儲蓄,從過去占3成變到現在的6成,金額也突破2兆元。
期待能藉由AI資通訊及醫療技術,有效改善老齡化人口結構所帶來的社會醫療照護需求
更不可忽略的是,台灣多年累積起來的雄厚製造能力,代工製造的經濟模式,讓我們創造出經濟奇蹟,也培養出全世界很難找到的強大製造基礎。不可否認,過去二十年,台灣產業外移延遲了科技創新。所以,人工智慧是一個必須及時掌握的重要轉型契機。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在2017年2月公布的資料顯示,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為313萬9397人(約占總人口數13.33%),預估2018年將邁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的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率超過14%),2026年更將進入所謂的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率超過20%)。
另一方面,台灣65歲以上高齡人口的人均醫療支出為19~44歲世代的4倍。為因應世界人口老齡化趨勢,有國際大廠深入探討人工智慧的技術研發,更有許多新創企業投入結合AI、物聯網、大數據等跨域應用,期待能藉由AI資通訊及醫療技術,有效改善老齡化人口結構所帶來的社會醫療照護需求。
在AI技術應用的相關軟體、健康醫療資訊平台,或扮演健康醫療照護的整合服務仍相對較少
台灣發展AI+健康醫療產業的供應鏈,主要可分為:硬體設備端、軟體與系統整合端、服務端及使用者用戶端等,目前也有多家的資通訊廠商轉型布局相關的應用。從資料發現台灣廠商在智慧健康產業的布局思維上,現階段仍較偏重於硬體製造,著力在設備或產品的設計開發與製造生產,而在AI技術應用的相關軟體、健康醫療資訊平台,或扮演健康醫療照護的整合服務仍相對較少。
經濟與產業轉型永遠不是容易的事,台灣正處於中美貿易與科技大戰之際,近年又逢新冠肺炎肆虐,藉此善用台商回流與資金注入,此刻正是台灣經濟轉型數十年不容錯過良機,剛好可以大刀闊斧戮力為之。
數位轉型加上人工智慧不只是全球趨勢,更是台灣改善體質的契機。另外,台灣具世界其他國家少有的資產,例如語言、文化與環境,根據此些潛在利基,勢必能夠帶動台灣另一項經濟奇蹟的誕生。
![](https://static.nextapple.tw/large_Line1_ae4e44d67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