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軍事支出轉型、AI化推升結構性成長

謝潤承指出,美國聯邦支出結構已從「社福優先」轉向「國防優先」,核心邏輯是「什麼錢都能省,軍事不能省」。今年美國國防預算約9,600億美元,明年起將突破1兆美元,支出結構從人事與駐軍轉向「戰略武器系統」與「新興技術」,合計占比逾六成。

他說,戰略武器包括核潛艦、航空母艦、長程飛彈與F-35戰機等高價主力平台,幾乎由美國一線軍工廠壟斷;新興技術則為AI軍事化,涵蓋感測、指揮、後勤系統全面數位化與智能化。這使訂單模式轉為「長約升級制」,軍工廠擁有長年高毛利、可預測現金流。

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呂承哲攝
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呂承哲攝

美國軍工股五強 穩定現金流與壟斷護城河

謝潤承點名五大美國軍工企業: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諾斯洛普‧格魯曼(NOC)、通用動力(GD)、雷神(RTX)與HII(Huntington Ingalls Industries)。

洛馬以F-35戰機與飛彈系統為主軸;NOC是美軍任務管理與防空攔截系統關鍵承包商;GD主攻M1坦克與核潛艦;雷神同時布局國防與民航引擎市場,後段維修收益穩定;HII則為全美唯一可建造特定等級艦艇的造艦商,壟斷性高、現金流穩健。

他強調,美國軍工產業基礎穩固,即便短線受「政府關門」或「預算審議」影響拉回,只要預算在11月下旬解鎖,反而可能成為低檔布局時機。

位於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路透
位於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路透

歐洲:從零到一重建防衛體系

歐洲正進入「從零到一」的防衛重建期,重點不只是補彈藥,而是重構軍事體系,涵蓋軍火產線、無人機量產、防空系統與軍事物流網絡。德國已編列超過5,000億歐元預算,其中620億歐元投入國防、240億歐元透過特別預算支應軍備;歐盟層級更啟動「兆歐元級」防務投資計畫。

謝潤承指出,歐洲支出不僅採購武器,也涵蓋「後勤基礎建設」,如強化跨國運輸走廊與港口軍用接駁能力,確保能在48小時內將重裝甲與燃料送抵前線。他形容:「歐洲正在把道路、橋梁與港口當成軍備系統的一部分重建」,讓土木與交通工程企業也納入軍工鏈。

美軍死神無人機。路透社
美軍死神無人機。路透社

無人機本土量產 歐美軍工產業結構性改變

歐洲計畫於2026年啟動無人機本土量產,2027年交付,同步打造「歐洲版防空網」,整合多層系統以降低對美依賴。受惠企業包括萊茵金屬(Rheinmetall)、泰雷茲(Thales)與李奧納多(Leonardo S.p.A.)等。

他指出,歐洲最大挑戰是「庫存已被掏空」,砲彈一生產即運往前線,「做多少、交多少、馬上入帳」,現金流極為強勁。

謝潤承總結,全球軍工呈現兩條路徑:美國是成熟體系的升級與AI化;歐洲則重建整個防衛產業鏈,兩者共同點是軍工支出已政治化、結構化,供應鏈被視為國安資產。謝潤承認為,這是一個政策保底、現金流長約、門檻高、競爭少的產業,短線拉回未必是基本面轉弱,反而可能是長線投資人的進場訊號。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崇越科技前三季每股賺15.45元創新高 在美設立據點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