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半導體供應鏈與資本市場而言,這種合作模式既可能推動產業升級,也潛藏泡沫風險。分析指出,當AI投資形成封閉循環後,更多伺服器與雲端業者勢必爭相進場,甚至以股權或現金綁定晶片供應商,只為確保算力與市場優勢,進一步強化AI產業的資本槓桿效應。

市場一度質疑甲骨文為追逐AI熱潮而壓縮毛利,但「AI教主」輝達執行長黃仁勳隨即出面力挺,強調AI投資屬長週期發展,短期不見利潤並非失敗,而是技術萌芽的必經階段。這番談話讓市場信心迅速回穩,也鞏固投資人對AI浪潮「長多」的信念。

在這場全球競賽中,台灣的角色無可取代。無論是輝達或超微,其AI晶片最終仍仰賴台積電的先進製程與CoWoS等高階封裝技術。隨著AI晶片功耗與散熱需求持續提升,台積電在能效、良率與量產能力上具絕對優勢,也成為AI供應鏈中最穩定且擁有定價權的核心。

除了台積電外,鴻海、緯創、廣達等電子代工廠亦受惠AI伺服器訂單暴增,營運與獲利同步成長;帶動電源管理、散熱、封測與記憶體等台灣供應商全面升級,展現與過去蘋概股時代截然不同的新生態。

從長期來看,即使網路泡沫重演或成長趨緩,這股資本驅動的「永動機」仍將轉動。無論是科技革命浪潮還是短線投機,台灣廠商掌握的訂單與技術優勢依舊穩固,半導體需求持續攀升,台積電依舊兩頭賺,穩坐晶圓代工龍頭寶座。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英特爾18A製程終於亮相 全新處理器Panther Lake年底開始出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