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回顧 ASIC 發展指出,Google TPU 最大的優勢在於前瞻性,「他們在市場尚未成形前就推出 TPU1,這和創業的道理相同,要在市場起飛前進場,而不是等市場已經是兆美元規模時才加入。」他批評業界常見的迷思——「市場夠大,只要拿幾個百分點市占就能成功」——是錯誤的,真正的關鍵是「先拿下小市場 100%,再等市場做大」。他說,NVIDIA 和 Google TPU 當年等於從零開始創造了一個全新產業。

如今市場已從單一 GPU 晶片演進成龐大的 AI 工廠 概念。黃仁勳表示,NVIDIA 除了持續強化 GPU,也推出針對特殊工作負載的處理器,例如最新的 CPX,專門應對上下文處理與擴散式影片生成,未來還會開發專門處理 AI 記憶體與 KV 快取管理的晶片。

黃仁勳強調,AI 工作負載變化極快,例如 Transformer 架構持續演進,若沒有 CUDA 的可程式化與易迭代特性,開發者根本無法快速嘗試新演算法與優化,「三、五年前 ASIC 公司切入時,產業還算可愛又簡單,但如今市場規模已經巨大且複雜,再過兩年將更難以想像,要在這樣的規模才切入,挑戰極高。」

黃仁勳以自身經驗將晶片市場分成三大類型:架構型晶片(如 x86 CPU、ARM CPU、NVIDIA GPU),具備核心 IP 與完整軟硬體生態系;ASIC 則適合早期小市場,但當需求龐大時,企業通常會改採「客戶自有工具」(Customer-Owned Tooling, COT)模式,自行設計並直接與晶圓代工合作;第三是 應用型晶片,如影片轉碼器、智慧網路卡,市場規模有限,因此外包仍可行。他強調,若要打造 AI 核心運算引擎,需面對推理、影片生成、低延遲、高吞吐量等快速變化的工作負載,僅靠單一 ASIC 難以支撐,唯有平台型解決方案才能長期競爭。

面對外界質疑「低價 ASIC 可能威脅 NVIDIA」,黃仁勳以 TCO 論點回應,資料中心投資的核心在於效能與能源效率,而非硬體價格。他舉例,光是土地、電力與機房就需投入 150 億美元,如果效能每瓦比對手高一倍,客戶就能在相同電力下創造兩倍營收;反之,即使晶片免費,效能不足仍會導致巨額機會成本。

黃仁勳補充,NVIDIA 不斷迭代產品,從 Blackwell、Rubin Ultra 到 Feynman,每一代最高可帶來 30 倍性能提升,並與軟體及供應鏈深度整合,形成完整平台優勢,單靠一顆 ASIC 要挑戰這樣的生態系與性能疊代速度,幾乎不可能。

黃仁勳指出,NVIDIA 已透過年度 GPU 更新節奏、與供應鏈深度合作,以及完整的 AI 工廠生態系,不斷加深競爭護城河。

同時,NVIDIA 採取開放平台策略,推出 NVIDIA Dynamo(AI 工作負載拆解與編排開源方案),並提及近期與英特爾(Intel)宣布合作開發 NVLink Fusion 半客製化解決方案,結合全球企業廣泛使用的 Intel 生態系與 NVIDIA AI 加速運算平台,打造客製化 AI 資料中心與 PC 處理器,「如果合作夥伴的產品足夠好,我們樂於整合,這是雙贏的局面。」

輝達在日前宣布投資英特爾50億美元,雙方將攜手開發多世代的客製化資料中心與個人電腦(PC)產品的CPU,,加速超大規模企業、企業級與消費市場的應用與工作負載,市場預料,NVIDIA回防x86架構伺服器CPU市場,將超越過去合作緊密程度,並加強與競爭對手AMD的競爭優勢。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小米17開賣火熱!郭明錤卻看衰全系列總出貨下修20% 主因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