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日本達成15%貿易協議,形同為其他主要貿易夥伴鋪路,尤其有助於美國促成和南韓和台灣等受個別產業關稅威脅的國家達成協議。

連賢明表示,他們對政府談判團隊有信心,中經院截至目前仍維持4月所預測的,台灣關稅落在「15%至20%」之間,但也期待談得越低越好,相信政府談判團隊都還在努力,談出與日本相近、甚至相同的稅率並非不可能。針對台灣是否需要仿效日本,在談判中提出開放市場與投入基金等條件,換取15%關稅優惠,連賢明指出這樣的作法確實可能帶來國際間的比較壓力,美國可能也會要求台灣開放市場。

連賢明表示,考量到日本在經濟規模與人口數上遠高於台灣,若從人均資源分配角度,實際上對台灣壓力並沒有想像中沉重,他舉例日本人口規模是台灣約5倍以上,雖然5500億美元投資額看來相當龐大,換算為日本的5分之1,「假設把它除以5,事實上,相對壓力就小很多」。

他並樂觀提及,基於台積電已宣布投資1650億美元(約新台幣4.8兆元)投資於美國先進半導體製造,「這個其實是對台灣來講,整體談判上是非常有利的」,預期政府談判團隊也會將日本的關稅數字納入評估,避免台灣面臨過高的關稅壓力,且若美方課徵的關稅過高,其實對美國自身的通膨未必有利,他相信美方也會有此考量,希望大家對談判有信心和耐心。

延伸閱讀:關稅戰停90天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專家點名今年最亮眼4大股市!投資驅動力關鍵字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