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CES主題為Connect. Solve. Discover. DIVE IN(連結、解決、發現、潛入),工研院副總暨產科國際所所長林昭憲指出,CES 已從過去的「Consumer ElectronicsShow」變成 「Consumer Everything Show」,大會主軸「DiveIN」的精神在各項展示隨處可見,AI 全方位潛入,提升人本與永續更美好的生活價值。此外,本年度也首度設立量子專區,並辦理量子論壇,預告量子時代已在不遠處。
林昭憲表示,根據一份統計報告顯示,北美有8、9成的人並不知道正在使用AI產品,其實只要使用到社群平台,這就是一款受到AI影響的APP,從這次CES來看,以有使用到AI的應用,包括過去提到的元宇宙,虛實整合等,都在AI這一波的新的賦能之下,帶來新的意義。
工研院分享這次在CES看到的科技應用9大領域,如下:
邊緣AI 裝置引領 AI新生活,顯示及感測扮演關鍵角色
工研院指出,AI技術大量導入邊緣裝置進入爆發階段,終端設備透過顯示螢幕傳達文字、圖像和影片,成為最直覺的人機溝通界面。不論是冰箱、掃地機器人或洗衣機,未來都將配備更大且高規格的顯示螢幕,推動「物物 AI」時代的顯示器無所不在。AI的加持下,顯示技術將帶來更強的沈浸式體驗,特別是在電視、AR/VR裝置及智慧汽車座艙等應用上表現更為突出。對臺灣產業而言,物物 AI 為顯示器及感測器業者開啟全新市場,成為利基型應用的重大發展契機。然而,如何有效切入AI應用生態系,將是產業未來布局的關鍵挑戰。
從雲端到邊緣、硬體到軟體,AI科技全面滲透民眾生活
AI晶片技術正迅速成為消費科技革新的核心動力,為產品注入智慧化能力,徹底改變使用者體驗。例如,在零售業,智慧無人購物機利用本地AI算力支援自然語言語音,幫助顧客快速找到商品,提升消費滿意度。在健康照護領域,智慧穿戴設備即時分析健康數據,並透過終端裝置進行隱私保護的智慧化分析。在AI全面滲透的時代,臺灣企業應加速運用AI技術提升產品競爭力,並透過跨領域合作探索市場機會。擁抱AI應用,將有助於推動AI社會的普及,搶占未被開發的新興市場,開創更多可能性。
老創與新創攜手,超級整合(SuperIntegration)時代正式來臨
工研院觀察,新創業者從創新「拼圖」角色轉型為「引領」創新的核心引擎,特別在AI、機器人與自駕領域,大廠紛紛於專題演講中點名合作的新創公司。在新創展區 Eureka Park,企業創投透過加速器積極輔導或投資新創參展。應用層面,智慧眼鏡以 AI+AR 為賣點再度崛起,逐步取代手機部分功能;智慧戒指與智慧項鍊等高精度感測時尚單品,以微小化、精緻化及AI個人化為核心,結合設計感提升吸引力。此外,「身心療癒」小物結合AI與日常用品,重新定義文創生活。健康與建築等領域的新創應用悄然萌芽,無線充電技術也從3C擴展至家電,如咖啡機、烤麵包機等,展現老創與新創攜手共創永續、健康、美好生活的嶄新圖景。
長壽健康為 CES 2025 新趨勢,數位科技的軟硬體整合應用成為解方
長壽健康(Longevity)成為 CES 2025 的新趨勢,數位科技的軟硬體整合應用成為解決方案。為滿足全球民眾需求,數位醫療(Digital Health)業者運用多元且精準的生理訊號感測技術,結合 AI 數據分析,推動智慧健康照護與遠距醫療的場景應用,打造個人化的健康未來。
例如,Withings 首次展示 Omnia 智慧健康鏡概念產品;智慧戒指如 OuraRing 和 SamsungRing 引領穿戴式裝置微型化潮流。這些產品整合多種感測器,透過先進晶片製程技術實現微縮化與低耗電,已具備成熟技術進入消費市場。此趨勢顯示,微型生理資訊監測裝置將大幅提升民眾健康管理的便利性與精準性,為全球健康生活帶來新契機。
文化科技 RISE 新趨勢 打造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新時代
工研院觀察,CES 2025 正重新定義文化與科技的交互方式。文化創作科技以 AI 與數位工具為核心,快速將創意轉化為具體成果,改變了傳統的創作模式。然而,如何在提升效率的同時保留文化與品牌的核心價值,並形塑行業規範,成為業界熱議的焦點。
文化體驗科技則透過VR、AR、MR沉浸式技術,為文化帶來全新魅力。大眾不僅可以透過虛擬實境參觀博物館,還能參與歷史重現或與文化遺產互動,體驗更加深刻且生動的文化旅程。文化傳播科技的進步,則依賴智能翻譯、自然語言處理與媒體分發平台,突破地域限制,實現文化的無疆界傳播。文化變現科技方面,NFT 與區塊鏈技術為數位創作開闢多元收入來源,虛擬演唱會、數字藝術展及文化訂閱服務也為文化創造了全新的商業模式。臺灣應積極抓住這波浪潮,營造友善的創新環境,並以國際視野打造文化科技產品,將本土文化推向全球市場。
CES 關注能源轉型 AI Home 將擴大家用能源管理系統應用
工研院表示,AI被視為加速能源轉型及對抗氣候變遷的重要工具,今年的CES展會也開始關注能源轉型議題。根據工研院觀察,目前參展的廠商仍以消費電子及電動車業者為主,能源相關議題的亮點可歸納為兩大方向。首先,家電大廠對家庭能源管理系統的投入逐漸加深,如Samsung透過X someAI參與電廠需求反應,幫助客戶更精確掌握能源使用情況,提升電力系統效率;並拓展可與Matter聯網標準兼容的設備,加速市場發展。其次,運輸體系的電氣化成為焦點,消防車、垃圾車等大型特殊功能車輛及非道路載具,如Kubota與John Deere的工地機具及農業機具,朝向電氣化及自動化發展,有助於減碳壓力。儘管家用儲能與充電樁的參展較少,但市場競爭將日益激烈。臺灣廠商可評估AI在家庭能源管理系統中的應用,並加速布局國際市場。
材料發展趨勢 著眼於原料再生、碳捕用技術與再生能源用材料開發
工研院觀察,材料的可持續性、低碳技術及再生能源成為國際企業材料開發的核心策略。今年,材料領域的三大趨勢包括:首先,關鍵原料再生問題受到地緣政治影響,特別是 Panasonic 與 Redwood Materials 的聯盟,確保鋰電池從製造到回收的循環過程中,鋰、鎳、鈷、銅等金屬的再生率達98%;其次,二氧化碳捕捉與利用(CCU)技術蓬勃發展,將二氧化碳轉換為植物可用的營養素或固定於纖維中,製作成塑膠餐具或日用品;第三,強化開發更安全且適用範圍更廣的能源材料,如氫電解槽用電極材料與全固態鋰電池技術。全球品牌的供應鏈壓力促使零碳成本向下游廠商轉嫁,臺灣的零組件及材料商應積極迎接淨零轉型帶來的商機。
車輛科技進入協同發展時代;融合自駕、聯網及電動三大技術
工研院觀察,車輛產業正朝自駕化、聯網化與電動化協同發展。自駕化技術應用日益多元,從乘用車、微型巴士到賽車等,展現多樣化實證案例。高算力晶片與數位分身建模技術結合新型感測器,提升車輛內外即時感知與運算能力,加速技術成熟。聯網化則以資安防護為基礎,應用涵蓋智慧交通與智慧港口,帶動人機介面創新與商機。電動化趨勢下,產業與特用車輛加速向電動化轉型,並融入遊戲主機、城市空中交通(UAM)與太陽能充電等創新概念,為市場注入活力。
臺灣在自駕晶片、感測器、智慧座艙及整合控制晶片等領域具競爭力,並累積供應國際電動車廠的經驗,展現多元電動車型改裝與研發實力。隨著車輛科技進入協同發展時代,臺廠迎來扎根車輛產業的新契機,推動創新與國際市場布局。
AI 從想像到落地 具身智慧成為機器人與無人機演化的最終目標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在開幕演講中推出全球首個世界基礎模型 Cosmos平台,利用合成數據創建高度擬真的場景,解決機器人訓練所需的大量數據需求,賦予機器人空間智慧。協作型機器人結合 AI 視覺與觸覺技術,使作業更精準;多足機器人則搭載 3D 掃描與氣體檢測儀,用於自主工業巡檢;人型機器人則具備靈活切換的分離式設計與靈巧手,應用範圍涵蓋迎賓、導覽與服務業。
無人機技術結合 AI,展現自主化與多元應用潛力。重點包括自主路徑規劃、無 GPS 導航、3D 繪圖,以及物流、巡檢、救災與水下作業等應用。工研院認為,臺灣憑藉精密機械與電子零組件的製造基礎,特別在行星減速機、滾珠螺桿等關鍵零組件上具優勢。未來應聚焦軟硬體整合,如 AI 演算法與多模態感知技術,並利用產業群聚的完整性,開發符合各國需求的解決方案,搶占國際市場先機。
延伸閱讀:直擊2025 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