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研究顯示,大約15%的受試者每天都會經歷耳鳴,而耳鳴可能會對一個人的生活影響很大。許多人的一隻或兩隻耳朵都可能有耳鳴的狀況,也就是感覺聽到別人沒聽到的聲音。耳鳴的聲音可能有許多種形式,但最常有人描述的聲音是響鈴聲,可能是短暫的,也可能持續較長時間。耳鳴的症狀和經歷因人而異,個人的狀況也可能有所變化。耳鳴會影響人的整體生活品質,例如,擾亂睡眠、注意力或聽力清晰度。加深對耳鳴理解的第一步是更加瞭解誰有耳鳴的經歷;長期而言,不同人以及個人自身的經歷有何不同;潛在成因;以及管控耳鳴的方法、這些方法感覺起來的效力。

研究還顯示,77.6%的受試者在生活中經歷過耳鳴,而且有許多人每天耳鳴的盛行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相較於18-34歲的受試者,55歲 (含) 以上的受試者每天耳鳴的可能性高達3倍。此外,相較於女性,男性受試者回報每天耳鳴的情況多出2.7%。然而,男性表示從未經歷過耳鳴的比例多出4.8%。在Apple Hearing Study,受試者回報主要嘗試了三種方法來緩解現有的耳鳴:使用噪聲機 (28%)、聆聽自然聲音 (23.7%) 和練習冥想 (12.2%)。少於 2.1% 的受試者選擇認知和行為療法來控制耳鳴。

耳鳴成因複雜,因此沒有保證預防耳鳴的方法。不過,採取聽力保護措施和控制壓力程度,有助於降低耳鳴機率。在這項研究中,受試者表示「噪音創傷」,也就是暴露於過多噪音中,是耳鳴的主因 (20.3%),其次是壓力 (7.7%)。大部分受試者都是經歷短暫的耳鳴,而有 14.7% 的受試者表示經歷持續性耳鳴。55 歲 (含) 以上受試者回報的耳鳴持續時間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顯著增加:55 歲 (含) 以上受試者當中有 35.8% 經常耳鳴。男性受試者經歷持續耳鳴的情況比女性多出將近 6.8%。

至於耳鳴程度,大部分受試者的耳鳴微弱,有34.4%的受試者耳鳴狀況明顯,有8.8%的受試者耳鳴非常大聲或超級大聲。10%的受試者表示,他們的耳鳴症狀干擾聽力清晰度的程度中等或完全干擾。除了問卷調查以外,經歷過耳鳴的受試者也透過app完成聲音測試,根據他們所經歷的聲音類型和品質,來更適切地描述自身耳鳴經歷。大多數受試者將自身耳鳴描述為純音 (78.5%) 或白噪音 (17.4%)。將自己的耳鳴描述為純音的人當中,有90.8%表示音調是4 kHz (含) 以上,類似於鳴禽的叫聲。此外,將自己的耳鳴描述為純音的人當中,83.5%表示自己的耳鳴是單一音調,16.5%表示是茶壺的聲音,也就是一種高音調的哨聲。

將自己的耳鳴描述為白噪音的參與者當中,57.7%表示聲音如同靜電噪聲,21.7%表示是蟋蟀聲,11.2%表示是電流聲,9.4%表示是規律跳動聲。

受試者在「研究」app 中完成問卷調查和app的聲音測試。蘋果提供。
受試者在「研究」app 中完成問卷調查和app的聲音測試。蘋果提供。

對此Apple也分享如何透過蘋果裝置中的功能來保護自己的耳朵。如透過Apple Watch中的「噪音」app可以在用戶音量超過WHO建議的標準時顯示提醒,Apple Watch用戶還能在戴著AirPods Pro和AirPods Max時從錶面上看到環境音程度降低的情形。或是透過AirPods Pro的「主動式降噪」功能使用麥克風偵測外部聲音,然後發出抗噪聲音在使用者聽到外部聲音之前將其抵消。

若是用戶想要設定耳機音量限制,可以透過「設定」>「聲音與觸覺回饋」 (適用於 iPhone 7 及後續機型) 或「聲音」 (適用於早期機型)。>「耳機安全性」開啟「降低高音量」並拖移滑桿至偏好的分貝等級。

Apple Watch上的「噪音」app 可以通知使用者;iPhone上的「健康」app可以追蹤使用者接觸聲音音量的記錄。蘋果提供。
Apple Watch上的「噪音」app 可以通知使用者;iPhone上的「健康」app可以追蹤使用者接觸聲音音量的記錄。蘋果提供。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聯準會鴿鷹交錯、下週最新PCE出爐 法人建議中長線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