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財訊》報導,早在拜登上任美國總統之初,即盤點出半導體、電池、製藥與稀土等四大美國重要的安全戰略供應鏈,如今隨著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及其相關產品正式祭出高關稅,當中最受關注者,就是中國出口美國市占最高的鋰電池,占比高達七成。可以預期的是,為了打破中國壟斷鋰電池市場的現況,美國將繼半導體產業之後,打造一個非中陣營的電池供應鏈,勢必牽動全球電池產業的板塊挪移,市場進入關鍵時刻。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經理呂學隆從技術面觀察,「全球前十大電動車電池廠,幾乎都已經是中國廠商的天下,未來歐美當然希望透過電動車去中化供應鏈,扭轉這個態勢;第二件事情就是發展下世代電池技術,直接彎道超車,這部分現今在固態與半固態電池的發展比較明顯。」

事實上,早自1998年開始,京瓷就對於各種類型電池進行研究,卻始終無法成功量產;而關鍵的轉折,就是在2012年遇到新創的黏土型鋰電池技術授權公司24M。京瓷發現,其黏土型鋰電池技術非常適合自家發展,於是先是入股投資24M,隔年又與24M共同投入研發。

然而,助攻京瓷生產半固態電池的合作夥伴不只有24M,還有一家外界不知道的台廠,那就是鋰電池正極材料供應商立凱。因為立凱是24M主要合作夥伴,未來所有取得24M黏土型鋰電池專利技術授權的廠商,包括京瓷、福斯集團、FREYR、伊藤忠商事等電池與汽車公司,都會優先選用立凱的鋰電池正極材料,立凱也因此成為京瓷供應鏈的當然成員。

京瓷的成功經驗,串起美、日、台的聯盟合作機會,面對未來去中化的新電池賽局,投資機會也隱然浮現。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英飛凌宣布在台灣建立研發中心 將帶動台灣汽車電子600億元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