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政府在高雄設立全球第一個「加工出口區」,區內廠商以「保稅」方式,可以免稅進口零組件、材料等,在加工區組裝、生產出口。

之後又在楠梓、潭子分別設立「楠梓加工出口區」及「台中加工出口區」,這三大加工出口區,對台灣經濟的發展,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加工出口區最直接的貢獻是提高台灣外銷的金額,以及增加就業的機會。間接的貢獻是吸引外商到台灣投資,並帶來新的技術。

高雄、楠梓加工出口區,帶動南部IC封裝、被動元件、LCD等產業,「日月光」、「華新科」等公司,早期很多主要經理人,皆是來自加工區的「飛利浦建元」等外商。

在潭子的「台中加工出口區」,也為中部帶來新科技,與日本「三菱電機」合資的「菱生精密工業」引進IC封裝技術,矽品早期不少高階主管來自菱生。「勝華」、「光聯」等公司,技術來自日商愛普生(Epson)。

1970年,德國「博世」(Robert Bosch)公司,在台中加工出口區成立「保勝光學」,生產「V8 攝影機」「變焦鏡頭」及「SLR(單鏡反光)相機(即單眼相機)」「變焦鏡頭」。保勝光學是台灣最早成立的光學鏡頭專業製造公司。

德國「博世公司」在汽車產業供應鏈中赫赫有名,是全球汽車業中最大的「一級」(First Tier)供應商。「博世公司」是台積電將投資設立「歐積電」(ESMC)的合資夥伴之一。博世與台灣的「情緣」,早在50多年前就已開始。

光學不是博世發展的重點產業,因此競爭力不足,使得保勝光學的經營,無法跟上產業的競爭。

保勝光學於1986年,由美國「伊士曼柯達」(Estaman Kodak)公司接手,成為其子公司。進入2000年後,伊士曼柯達公司也在數位化潮流下敗陣下來。

2002年台灣「力邦投資公司」接手經營保勝光學,使之成為「百分百」的台灣本土企業。

2003年,成為本土企業的保勝光學,併購日本「PENTAX公司」的台灣子公司,這顯示台灣在光學鏡頭技術方面,已在全球居於領先地位。

1980年,原任職於保勝光學研發部的「林耀英」先生與「陳世卿」先生,各自出資300萬元,加上外部投資人,共同投資1500萬元,成立「大根精密」(大立光學前身),成為台灣本土公司,研發製造光學鏡頭的先驅。

同一年(1980年),台中加工出口區,成立另一家光學鏡頭公司「亞洲光學」。

與大立光不同之處,是亞洲光學的創辦人「賴以仁」先生,原任職於日本「佳能(Cannon)」公司在台灣轉投資的「應華工業」擔任「相機皮套」生產課長。

由於當時台中加工出口區相機公司林立,對鏡頭的需求逐步成長,蘊釀創業良機。

大立光創立之初,創辦人林耀英先生,就設立不買技術、不挖角、不做代工,技術自主的原則,創業初期主要市場為數位相機的鏡頭。

2000年,手機市場開始快速成長,內建照相功能,逐漸成為手機的必備功能。

大立光在手機開始邁入照相世代的初期,就砸下大量人力、資金與物力,全力衝刺手機照相鏡頭鏡片研發。待照相手機普及後,一般光學廠想回過頭來衝刺手機鏡頭,卻發現大立光在技術與製程上已遙遙領先。

由於手機得空間有限,因此手機相機必須輕薄短小,而且成本必須低廉,方能在市場競爭。因此手機相機鏡片,只有塑膠鏡片方能符合要求。

台灣在塑膠射出加工技術水準高,射出機台、模具、材料等有極佳的供應鏈。

由於大立光堅持自主開發技術,能不斷地創新技術,滿足美國蘋果公司的需求,使它成為蘋果公司的主要供應商。

與大立光以「塑膠鏡片」為主要產品不同,亞洲光學以「玻璃鏡片」為主要產品。

2022年,亞洲光學營業額為191億元,EPS(每股盈餘)為3.29元。2022年,大立光營業額高達477億元,EPS為169.52元。

亞洲光學與大立光經營績效差距甚大,主要的原因是目標市場不同,加上兩公司的技術實力、管理績效,差異颇大,方造成兩公司經營績效的很大的差異。

台中加工出口區的德、日等外商,帶動中部在光學鏡頭的發展,不僅獨步台灣,同時也傲視全球。

微驅科技總經理吳金榮。業者提供
微驅科技總經理吳金榮。業者提供
壹蘋新聞網-投訴爆料

爆料網址:reporting.nextapple.com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

壹蘋娛樂粉專壹蘋新聞網粉專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俄烏戰爭若結束重建需求高 張安平:台泥在黑海設有3廠就近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