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處表示,全台第一套「二氧化碳捕捉及再利用」前導示範場域,以完整的「二氧化碳捕獲」、「氫氣純化」以及「轉化再利用」三大系統的循環經濟模式,自去年底試運轉至今已有初步成果,每年可捕獲製程排放的36噸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12噸甲烷等化學品。

因應全球對綠色供應鏈的要求,以及歐盟2023年施行碳邊境調整機制的衝擊,經濟部技術處積極投入淨零碳排技術研發,技術處表示,經濟部為因應2050淨零碳排目標,提出了2×2轉型架構,讓能源與產業先實現低碳,再變成零碳。

技術處在未來4年規劃投入約100億科研經費進行淨零碳排技術研發,並以3大策略方向進行布局,包括(一)研發新的減碳製程技術,可運用在包括鋼鐵、石化、電子及紡織等重點領域。(二)投入氫能源技術應用開發,如解決因氫脆而導致氫氣洩漏發展的儲運相關技術、車用儲氫罐材料、工業應用上的混氫燃燒及廢氫回收純化利用技術等。(三)完備運具電動化及開發戰略材料:包括開發可提升續航力的高能量鋰金屬固態電池、國內自主輪邊馬達驅動自主技術與產品等。

其中碳捕捉利用部分,技術處表示,透過4大推動策略,開發低成本的CO2捕捉創新技術、推動CO2捕捉再利用轉化為低碳化學品的創新技術並推動、推動CCUS成功經驗複製擴散。透過4大推動策略,加速CCUS產業化技術研發並擴大應用規模。

技術處估計,逐級放大後,可達到年百噸的二氧化碳捕獲等級,除了石化產業外,未來更可運用在鋼鐵、電廠等多元產業,進而帶動新台幣破億元以上的投資,協助企業加速邁向低碳製造及減碳,提升我國產業競爭力,達到台灣2050淨零排放目標。

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所長李宗銘表示,碳捕捉商機龐大,如何降低碳捕獲成本,成為關鍵發展課題,此次與台塑及成功大學的合作,藉由整合二氧化碳捕獲及由成功大學提供的觸媒技術,和製程、料源規格與提純製程技術設計,三方共同成功建立煙道氣二氧化碳資源化示範技術,以高效能吸收劑(醋酸鉀捕獲劑)捕獲工廠煙道所排放氣體中的二氧化碳,捕獲後可利用工廠餘熱進行分離、純化與再生,大幅降低能耗,解決二氧化碳捕獲成本過高的缺點。

李宗銘另表示,該試驗工廠從技術研發、製程設計、到建廠完工都是百分之百台灣製造,透過前瞻創新技術開發,可望讓技術與設備全數國產化,解決業者去碳化轉型的大挑戰。

技術處說明,二氧化碳捕獲與再利用技術已然是邁向淨零碳排的必修課,該示範工廠以低耗能、低腐蝕創新捕獲技術實現自煙道氣捕獲二氧化碳,再生能耗≦ 3.0 GJ/ton CO2,並結合高效能鎳基二氧化碳轉化烷烴觸媒及製程技術開發,將二氧化碳轉製有價基礎化學品,翻轉產業過去往往仰賴國外技術進口的困境,建立我國自有二氧化碳捕獲再利用技術能量,解決二氧化碳捕獲成本過高的缺點,引領產業綠色轉型。

★快點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追蹤壹蘋新聞網各大粉絲團,即時新聞不漏接★

[壹蘋娛樂粉專]

[壹蘋新聞網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