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IDC最新報告指出,臺灣企業對代理型AI的價值展現出高度信心。高達49%的臺灣企業表示願意承擔多達26%至50%的額外成本來導入這類技術。該區域內的高階管理層普遍認為導入Agentic AI可望帶來高達三倍的投資報酬率,並在績效提升與預算規劃上展現策略眼光。

目前此技術在製造業、零售與批發業以及醫療保健與生命科學領域尤為受到關注。整體而言,有67%的企業表示導入後生產力獲得提升,另有65%則認為決策品質明顯改善。

針對具體應用情境,企業多聚焦於「客戶服務自動化」、「即時決策支援」與「生產力提升」,比例分別為51%、51%與49%。這反映出台灣企業正在尋求透過AI來因應快速變動的營運環境,提供更即時與更個人化的客戶體驗。

另一方面,代理型AI在區域內的策略制定也逐漸邁向成熟階段,除了執行長與技術長之外,資料長與AI長(CAIO)也逐漸成為推動變革的重要角色,顯示企業已開始重視AI治理的制度性佈局。

不過,即使導入前景可期,臺灣與整體區域在全面部署上仍面臨諸多挑戰。報告指出,63%的企業將「資料安全」列為推動過程中最主要的風險,其次是內部缺乏熟悉AI技術的IT團隊(49%),以及來自道德與法規方面的疑慮(48%)。

此外,有53%的企業擔心AI代理系統的自主行為可能帶來安全風險,44%則對其被惡意濫用或缺乏決策透明度表示關切,凸顯建立透明的治理架構與培育專業人才的迫切性。

UiPath大中華區副總裁陳名璋表示,臺灣已逐漸成為AI企業轉型的領頭羊,這不僅是因為政策與基礎建設支持,也有賴於成熟的產業合作與開發環境。他指出,代理自動化的核心價值,在於讓AI從只能執行結構化任務的工具,進化為具備情境判斷與自我調整能力的智慧代理,讓企業能進一步提升營運韌性並加速創新。

IDC亞太區助理副總裁Deepika Giri也強調,當前企業若無法以AI為核心推動數位策略,將難以面對未來不確定性帶來的衝擊。她指出,代理型AI與代理自動化正迅速成為新一波企業投資的主流,具備顯著的生產力與創新成長潛力。

最後,報告呼籲臺灣企業在導入AI技術時,應同步打造人機協作的透明機制與安全治理架構,確保新技術在遵循資料隱私與法規要求下得以穩健發展。唯有如此,臺灣方能在下一波企業自動化的競賽中占得先機,鞏固其在數位經濟中的領導地位。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繳費免排隊!「醫指付+」支援150家醫院 紀錄查詢也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