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 185 項結果


全台首創!中山大學首開這課程 一開課就秒殺

全台首創!中山大學首開這課程 一開課就秒殺

【記者吳慧芬/高雄報導】位於西子灣的國立中山大學創全國之先,開設「初級衝浪」課程,選課階段熱門到幾乎被秒殺,最後學校緊急加開名額,校方表示,希望讓學生在親近海洋的同時,也學習如何與海洋互動,體驗水上運動的樂趣。

89年前溫浴池重見天日!540天修復 中山大學古蹟蔣介石行館啟用

89年前溫浴池重見天日!540天修復 中山大學古蹟蔣介石行館啟用

【記者凃建豐/高雄報導】中山大學校園內的高雄市市定古蹟「西灣藝廊」(西子灣蔣介石行館),歷經540天修復作業,過程挖掘出距今89年前珍貴的日治時期溫水浴池,伴隨復舊如新的草綠色建築,今(6)日落成啟用,以全新名稱「360藝文空間」面貌亮相,展現其復古風華與再生。中山大學強調,「360藝文空間」日後仍規劃作為藝文展演場域,包含舉行講座、展覽、演出等,最快將在新學期藝術季安排節目,對外開放時間待進一步討論後向社會大眾公開。

二手菸的這東西恐加劇帕金森氏症 中山大學研究揭原因

二手菸的這東西恐加劇帕金森氏症 中山大學研究揭原因

【記者凃建豐/高雄報導】帕金森氏症家族病史族群應遠離二手菸環境!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跨領域研究團隊,由中心主任,化學系教授王家蓁與醫學科技研究所教授范秀芳合作研究發現,香菸燃燒時所釋放煙霧中的氣膠懸浮微粒,有逾8成為粒徑小於1微米的超細懸浮微粒(PM1),對健康危害甚鉅,恐加劇帕金森氏症病程發展,成果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ACS化學神經科學(ACS Chemical Neuroscience)。

深入震央!直擊花蓮海底揚塵 中山大學助攻近海地震研究

深入震央!直擊花蓮海底揚塵 中山大學助攻近海地震研究

【記者凃建豐/高雄報導】4月3日花蓮強震是繼921大地震後規模最大的地震,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立即籌組跨領域研究團隊,搭乘新海研3號研究船深入震央區域進行海洋環境變化紀錄,這是臺灣研究團隊首次直擊海底強震歷史紀錄的關鍵鑰匙霧濁層(海底揚塵),成功採集分析樣本,盼助攻致災性強的近海地震研究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中山大學開發創新綠色整治技術 土壤復育成本降五成

中山大學開發創新綠色整治技術 土壤復育成本降五成

【記者凃建豐/高雄報導】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講座教授高志明榮獲教育部第66屆學術獎,其團隊研發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處理綠色整治技術及生物復育藥劑,使業者整治成本降低至少五成,並避免產生二次污染,兼顧經濟效益與環保。

曹興誠赴中山大學與學子互動 檯面哪位總統候選人最好?他這樣回答

曹興誠赴中山大學與學子互動 檯面哪位總統候選人最好?他這樣回答

【記者凃建豐/高雄報導】中山大學今(26)日邀請聯華電子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蒞校演講,講題為「資深公民與年輕世代的問答」,除以人生歷練分享智慧見解,更聚焦與學子互動交流並開放提問。中山學生犀利提問「曹董認為現在檯面上幾位可能的總統候選人,哪一位最好?」曹興誠強調,不要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不一定要當總統的官,但可以做總統的事,認清自己擁有的公民權並充分發揮,「每個人都可以是總統。」

消失的魚眼睛!中山大學發現「豆眼鰭尾鯙」獲國際頂尖期刊報導

消失的魚眼睛!中山大學發現「豆眼鰭尾鯙」獲國際頂尖期刊報導

【記者凃建豐/高雄報導】看過沒有眼睛的魚嗎?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廖德裕、博士生黃文謙及新加坡李光前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陳旭輝合組研究團隊,發現生活在澳洲聖誕島與菲律賓邦勞島海下水蝕洞中的一種咖啡色小型鯙科魚類(裸胸鯙),其在幾乎無光的洞穴環境中,具有極小比例的眼睛,甚至有部分個體的單側眼睛完全消失。跨國團隊研究後發現其為新種,於今年3月正式發表為新物種,並因其具有如豆子般的小眼睛,將其命名為「豆眼鰭尾鯙」並發表於Raffles Bulletin of Zoology期刊,這項重大發現獲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出版社撰寫為新聞刊登於網站。

「一簾幽夢」這植物是外來種!威脅柴山生態 中山大學籲民眾勿自栽園藝

「一簾幽夢」這植物是外來種!威脅柴山生態 中山大學籲民眾勿自栽園藝

【記者凃建豐/高雄報導】為了解外來入侵植物對於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生態的影響,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團隊受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委託,於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園區,進行外來植物的調查與監測。目前團隊統計外來植物竟多達90種,其中不少為園藝物種,且數量及分布範圍有擴大趨勢,已對壽山生態造成威脅。中山大學生科系助理教授張楊家豪疾呼,民眾切勿將家中的園藝植物帶至壽山種植,以免影響原生動植物生態。

創新合成藥物獲「默克年輕人科學傑出獎」 中山大學博士生許哲銘脫穎而出

創新合成藥物獲「默克年輕人科學傑出獎」 中山大學博士生許哲銘脫穎而出

【記者凃建豐/高雄報導】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博士生許哲銘憑藉其創新的藥物合成策略,在默克年輕人科學競賽(Merck Young Scientist Award)中獲得了化學領域的首獎「傑出獎」。這項策略能夠提升藥物核心結構「吖丁啶」(Azetidine)的合成潛力,同時降低成本,未來有望在學術研究和工業量產中得到廣泛應用。

保護珊瑚同時保護魚!紅海珊瑚不減反增 中山大學跨國研究供墾丁借鏡

保護珊瑚同時保護魚!紅海珊瑚不減反增 中山大學跨國研究供墾丁借鏡

【記者凃建豐/高雄報導】全球暖化導致珊瑚生態浩劫,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態與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林裕䕒跨國研究發現,沙烏地阿拉伯紅海東北海域珊瑚覆蓋率20年來不減反增,在大片死珊瑚骨骼上綻放新生,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尖期刊《海洋汙染公報》(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研究團隊指出,當地魚群豐富多樣,透過食物鏈抑制大型海藻、海膽叢生,讓珊瑚保有棲地與驚人恢復力,不懼大規模白化現象,亦可作為臺灣夏季海溫同樣逾30度的墾丁珊瑚復育借鏡。

養殖魚塭吸碳或排碳?全國獨創碳排測量儀 中山大學研究登國際期刊

養殖魚塭吸碳或排碳?全國獨創碳排測量儀 中山大學研究登國際期刊

【記者凃建豐/高雄報導】虱目魚和文蛤養殖池是吸碳或排碳?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副教授黃蔚人團隊自行研發全國唯一的碳排放測量儀器,與教授劉莉蓮團隊合作,實地量測臺灣西南部三地虱目魚與文蛤養殖池的碳排放狀況,發現放苗、養成及收穫期各階段,與日夜不同時間的二氧化碳排放濃度皆有差異。此創新測量技術蒐集實證資料,可測量範圍涵蓋魚塭、潟湖、河流及水庫等水域環境的碳排放,應用層面廣泛,研究成果獲登國際知名期刊「總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永續循環概念融入日常!響應國際維修日 中山大學促循環經濟

永續循環概念融入日常!響應國際維修日 中山大學促循環經濟

【記者凃建豐/高雄報導】「電燈、電鍋及玩具修好了!」巧手化腐朽為神奇,大小朋友興奮驚呼。維修復興運動風潮吹進台灣,國立中山大學USR(大學社會責任)城市共事館計畫與小家電診所合作,響應國際維修日,舉辦鹽埕維修咖啡館開幕活動,吸引34名市民送修故障家電,發揮「以維修取代拋棄」、玩具共享的精神,讓永續循環概念融入孩童日常。

震旦通業攜手中山大學 培育跨界3D科技人才

震旦通業攜手中山大學 培育跨界3D科技人才

【記者蕭文康/台北報導】震旦集團旗下通業技研攜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程共同舉辦「3D列印暨3D掃描體驗營」,以3D科技推動跨領域教學,現場展示3D掃描系列設備,融合多元的產業領域運用,引導學生跨領域發展,培養整合能力。

輻射海鮮恐吃下肚!中山大學研究黑潮驚見大量銫137 來源流向全曝光

輻射海鮮恐吃下肚!中山大學研究黑潮驚見大量銫137 來源流向全曝光

【記者凃建豐/高雄報導】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講座教授陳鎮東近日獲選美國地球物理聯盟會會士,他最新研究發現,黑潮深水輸送著60年前,美俄核彈試爆遺留的大量放射性銫137,且含量遠超福島核爆2016至2018年每年釋出海洋的一千倍,可能輸送至東北角湧升海域被蝦蟹藻類吸收,若人類捕食恐受影響,這項史無前例的發現獲世界頂尖期刊「海洋污染公報」刊登。

陽明山發現新物種!可做綠色材料 中山大學跨國團隊解謎「溫泉紅藻」

陽明山發現新物種!可做綠色材料 中山大學跨國團隊解謎「溫泉紅藻」

【記者凃建豐/高雄報導】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玉山青年學者傅瀚儀攜手臺、韓學者,針對於陽明山採獲的一種溫泉紅藻進行基因體定序,確認為新屬新種,將其命名為「陽明山溫泉紅藻」(Cyanidiococcus yangmingshanensis)。跨國研究團隊一舉推翻原先被辨識錯誤的藻株屬種,並指出全球指標性的GenBank基因序列資料庫舊樣本應屬於此新屬新種,為最早以基因體定序進行溫泉紅藻辨識的研究結果之一。傅瀚儀強調,溫泉紅藻具有嗜熱嗜酸與特殊光合作用調節機制等特性,且能吸附重金屬,有助應用於生物科技與仿生技術,未來發展極具潛力,可望作為固碳或廢水處理等綠色材料。

農民在家也能噴藥!助攻農業與疾病防治 中山大學開發遠端AI自動噴灑車

農民在家也能噴藥!助攻農業與疾病防治 中山大學開發遠端AI自動噴灑車

【記者凃建豐/高雄報導】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林韋至團隊關注農業問題,致力協助減輕勞動力負擔,近日推出AI自動噴灑車。透過超寬頻定位技術(Ultra-Wideband),依照所設定的路線,AI自動噴灑車便會自動依循路線行走噴灑,農民可在家遠端操控無須出門。林韋至強調,這款AI自動噴灑車除可用於農地作業、填裝肥料或農藥噴灑,亦可協助噴灑消毒藥水,預防登革熱等疾病防治,應用層面相當廣泛。此項機具發明更獲農業部農業科技司推薦,於「2023台灣智慧農業週」展示。

農廢、二氧化碳變「綠金」!轉化為高附加價值材料 中山大學國際發明展奪雙金

農廢、二氧化碳變「綠金」!轉化為高附加價值材料 中山大學國際發明展奪雙金

【記者凃建豐/高雄報導】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副教授張耿崚團隊研發創新技術,將無用的農業廢棄物與二氧化碳分別轉化為具高附加價值的奈米纖維素與化學材料,採環保永續的綠色製程與太陽能動力。此二項技術於2023 IWIS國際華沙發明展與2023 INNOVERSE美國創新發明展中大放異彩,雙雙榮獲金牌獎。

中山大、高雄大重啟合校協商 取得共識盼共榮共利

中山大、高雄大重啟合校協商 取得共識盼共榮共利

【記者凃建豐/高雄報導】位於楠梓的高雄大學校為中型大學,發展上有其極限,因此有意持續與中山大學討論合校議題,但一直無下文。2019年2校原有機會合併,惟因校名未達成共識,導致合校未能持續進行。不過,2校高層近日再度討論合校,高雄大學校長陳月端預計在2月21日下午舉辦校內說明會揭露訊息,雙方若取得共識後,將再統一對外發布。

打開秘密的防空洞 高雄西子灣隧道探尋二戰轟炸氛圍

打開秘密的防空洞 高雄西子灣隧道探尋二戰轟炸氛圍

【記者凃建豐/高雄報導】城市防空洞秘境首次打開!2022台灣設計展「部署壽山—西子灣隧道與全民防衛展」即日起至10月23日於國立中山大學西子灣隧道展出,除藝術家創作外,從有備無患、避災解厄到全民國防3大展區,將生澀的國防知識轉化為場域沉浸式的感官體驗,觀展人可身歷其境,感受空襲轟炸的戰時氛圍。

馬英九邀中國學生「回訪台灣」 嗨喊「我親自帶你們體驗風土民情」

馬英九邀中國學生「回訪台灣」 嗨喊「我親自帶你們體驗風土民情」

【記者蘇柏銓/台北報導】前總統馬英九訪中行來到第三天,今天下午他參訪廣州中山大學,和陸生交流互動,他致詞時喊話兩岸當局,讓兩岸年輕人有更多認識彼此機會,更邀請中山大學師生回訪台灣,將由馬英九基金會安排,由他親自陪師生們到台灣各地走訪、體驗台灣風土民情。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