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大廠台灣康匠以「循環經濟」為主題參加5/22-5/24在南港展覽館的「第9屆亞洲世界不織布展」!展示內容結合上中下游廠商,帶大家認識可回收口罩的製程,以及口罩如何回收再製成衣架、花瓶、垃圾袋等生活用品,甚至是裝置藝術品,這些再生商品的價值都超過原料本身價值,讓廢棄材料可再利用,減少消耗新能源,增加資源再利用,延長資源的生命週期,創造口罩循環經濟。特別邀請藝術家鄧沛芸(沛沛老師)構思,讓原本製作口罩廢棄的不織布邊角料綻放新生命,使用不同顏色的不織布設計出高達3公尺的藝術牆,成為展場最耀眼美麗的拍照打卡牆。

開啟口罩新生命 從丟棄走向永續

據紡織綜合研究所的口罩戰情室統計調查,台灣2023年每日生產約609萬片的口罩,平均月產量約1.83億片,單片口罩以4克計算,每月將產生73.2萬噸的口罩廢棄物。而一片口罩需450年才能分解成10億顆塑膠微粒,不只影響海洋生態,我們也默默從空氣、皮膚及飲食中攝入,影響人類健康。

2024年1月不織布公會和口罩廠商合作口罩再生計畫,將口罩材質單一化,不需拆解便可整片口罩回收再利用,並推出可回收口罩標章認證,讓民眾可以輕鬆識別可回收口罩,加上現行推動的口罩回收系統,可有效降低原物料生產及焚燒的碳排放量,估計每個月可減少約178.6萬頓的碳排放量。

可回收口罩標章目前由公會負責管理及授權使用,製造及回收皆須由符合國家規範的廠商執行。為響應政府政策及世界趨勢、公會積極輔導會員廠商,共同邁向環保、永續、淨零的目標,讓台灣製造的產品領先世界創造優勢。

比起其它紡織品,不織布的生命週期與生產流程,較容易被回收循環再利用,這是不織布產業減少垃圾、降低碳排的第一步,期待各方企業與民眾支持響應口罩回收,日後取得成果後,不排除可由環境部或是其他公家機關接手執行,讓台灣在口罩國家隊後,成為第一個口罩回收國家,再次站上世界舞台。

可回收口罩再製商品 讓消費者看得到、用得到 種下環保意識的種子

在2050淨零排放的願景下,「把產品做得更環保」已成為全球趨勢。台灣康匠董事長陳勇志表示:「若有一天口罩的依賴程度降低,拋棄式口罩的環保問題就會成為致命傷,因此著手開發更為永續的可回收口罩。回收塑膠的生命週期可達14次,對於狀態較好的原料應做「升級使用」,升級使用意指讓再生商品的價值超過原料本身的價值,例如口罩原本是3塊的價值,但回收做成衣架就有8塊的價值,做成家具或裝置藝術又會更有價值。」

過去口罩不能回收主要是口罩由多種材料組成,包括聚丙烯 /PP的織布面料、尼龍耳繩、塑料包鐵絲的鼻線,複合材質無法進入回收系統,因此口罩材質單一化就是首要任務!經歷開發過程克服種種難關,終於打造出PP不織布、PE耳繩、PE鼻線的100%全塑口罩,不需拆解便可回收,經過高溫熔融殺菌,還原成塑膠粒,再熔化重製成各種塑膠製品,降低新塑料的使用,循環再利用,生活更環保。

台灣康匠在「第9屆亞洲世界不織布展」特別展示由可回收口罩再製而成的摺紙衣架,平均18個可回收口罩可成就一個衣架。另外還有重新成型壓製成「PCR-Face Mask」建材、口罩鼻線回收下腳料製成的清潔袋,以及100%再生回收料製成的PP紡粘不織布,可再製成不織布提袋等相關製品。更特別與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合作,結合口罩回收塑料與機器人3D列印技術,將以往平面的編織造型轉成三圍立體的列印紋理,同時呈現只有機器人能完成的複雜形體,完美呈現出獨具設計的擺設器皿。

陳勇志表示,希望可回收口罩再生的民生用品,可以回饋到響應回收的消費者身上,讓他們可以感覺得到、看得到、使用得到,在消費者心中種下環保意識的種子。更期許臺灣未來有機會立法,臺灣的口罩業者,只能生產可被回收的口罩,對於臺灣的生活環境,對於臺灣的世界聲量都是有幫助。

台灣康匠「第9屆亞洲世界不織布展」攤位資訊

時間:2024年5月22日(三)-5月24日(五)

地點:南港展覽館一館1樓

攤位號碼:K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