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加州臨床心理學家妮可森 (Kathy Nickerson) 引述過去研究指出,夫婦走向分手的4大跡象,分別是出現批評、蔑視、關閉溝通和防衛行為。儘管其中某些行為剛開始看似無害,但很可能會導致婚姻關係遭到不可逆轉的破壞。

妮可森引用美國華盛頓大學榮譽教授、知名心理學家兼「西雅圖愛情實驗室」創辦人戈特曼 (John Gottman) 的研究指出,若是上述行為中的部分或全數出現的頻率夠高,就會導致婚姻核心的連結與友誼消失殆盡。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夫妻關係就很難維繫下去。

█批評 妮可森指出,批評是指「對伴侶的想法、感受、性格、外表和行為做出嚴厲的判斷」,舉例來說,有的人可能會對配偶這樣說:「你又打算在沙發上賴一整天是嗎?你真的有夠懶的,從來都不幫忙。」

她警告說,這種批評往往會破壞夫妻關係,因為其中傳達了判斷和排拒,「如果你覺得伴侶不接受你、不喜歡你,你就不會想與對方分享意見,你們的情感連結就會迅速惡化。」

█蔑視 妮可森形容蔑視是「關係的毒藥」,也就是「以言語或面部表情,傳達出我們認為伴侶一文不值、令人作嘔、沒用」,例如,有的人可能會告訴變胖的配偶,「我不敢相信我會嫁給你這種噁心的人。你太放縱你自己了,光看著就讓我覺得噁心」。

她指出,根據戈特曼的研究發現,「蔑視」是婚姻頭六年內破局的第一大預測因素,跟「一個不斷告訴你,你有多少缺點、你有多糟糕的人在一起,你很難開心或有安全感」。

█關閉溝通 妮可森指出,有些人在伴侶說話時會關閉溝通、退出對話,甚至還會離開現場。這對於一段關係而言,這不啻為殺手鐧,「因為我們需要感覺到伴侶會傾聽我們,並關心我們的感受。如果伴侶轉身離開,我們就會感覺到不被傾聽、不被理解,不被認可,也會開始感到不被愛、孤立」。

█防衛 第四種也是最後一種行為是防衛。這是指在與伴侶對話時,只顧為自己辯護,而不承擔責任。妮可森指出,如果伴侶告訴你,因你的某些作為而感到受傷時,而你立刻幫自己找理由解釋,那麼你就很可能是處於防禦狀態

她警告說,防衛狀態對於一段關係來說是有問題的,因為雙方都需要感覺他們可以影響對方以感到「安全」,否則他們就會覺得有無力感,與伴侶的連結減少。

█解決之道 她指出,需要注意自己是否過於挑剔伴侶,是否能以友善、溫和方式給予對方回應。反之亦然,若是伴侶過於挑剔自己,請對方改用友善、溫和方式提出建言。

如果發現自己或配偶流露出蔑視的態度時,需要特別注意這對於雙方關係的危害,努力以尊重的態度進行交流。

如果其中有方拒絕溝通,可以試著暫停一下。許多人在談話中會情緒失控,這時候可以要求暫停,去一個安靜的地方,讓自己冷靜下來。

如果你或伴侶展現防衛態度,要記得,人們在聽到任何解釋或爭論之前,需要被傾聽和驗證。在提供自己的解釋之前,要確認對方是否已充分表達想法,以及自己的做法是否證實了對方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