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千萬元內買哪裡 安南善化歸仁上榜32-35坪為主力
【記者葉家銘/台南報導】房價基期不斷提高也讓民眾買房壓力越來越重,而當預算有限下能買到坪數也越來越小,《壹蘋新聞網》委託永慶房產集團,針對過去1年台南預售屋總價千萬元內購屋統計,當中鄰近市區的安南區成交量最高,總計超過300戶,平均購屋總價落在917萬元,購置坪數落在33.2坪,交易量上榜另有善化、歸仁、新營與關廟區,購屋坪數落在35-36坪。
【記者葉家銘/台南報導】房價基期不斷提高也讓民眾買房壓力越來越重,而當預算有限下能買到坪數也越來越小,《壹蘋新聞網》委託永慶房產集團,針對過去1年台南預售屋總價千萬元內購屋統計,當中鄰近市區的安南區成交量最高,總計超過300戶,平均購屋總價落在917萬元,購置坪數落在33.2坪,交易量上榜另有善化、歸仁、新營與關廟區,購屋坪數落在35-36坪。
【記者張瑞傑/台中報導】台中西屯商圈成熟,建設話題多,物件種類多元,房市交易相當熱絡。中信房屋彙整實價登錄資料,統計近一年西屯區不同坪數住宅的房價漲幅,結果顯示,25坪以下小宅漲幅最快、達14%,接著是25~50坪住宅、漲幅7%,50坪以上住宅則相對平穩,漲幅為4%。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庄思敏指出,隨著房價飆漲,購屋門檻持續提高,而小宅具有低總價特性,無論是出租或轉售都相對容易,因此相當受到購屋民眾青睞,房價自然也會出現拉升情況。
【記者張瑞傑/台北報導】高房價購屋壓力,加上兩代分房而居的家庭型態轉變,台灣主要都會區的小宅化越來越顯著。房仲業者根據實價登錄資料,盤點近一年全國、七都25坪以下的房屋占比,發現全國小宅占比已突破二成,其中台北市更是驚人,小宅占比達36%,平均每三件就有一件小宅成交。
【地產中心/台北報導】近年來低總價小宅成為市場主流,吸引首購族買房,不過住商機構彙整聯徵中心資料,2023年的購屋者中,年收入低於百萬元的族群占約6成;其中,女性購屋者年收低於百萬者,占比更達近7成。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分析,近年小宅成市場主流,此類物件入手門檻低,再加上去年有「新青安」加持,吸引小資族大膽入市。
【地產中心/台北報導】出生率越來越低,不過現代父母對生龍寶寶有意願仍高!台灣房屋集團觀察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資料發現,近24年出生率,每到龍年出生率都飆高,2000年及2012年龍年的粗出生率分別為13.76‰及9.86‰,皆為12生肖中之首!而為搶生龍寶寶,多半選在龍年前三年內結婚,其中又以兔年結婚率最高,2011年及2023年兔年粗結婚率分別為7.13‰及5.36‰,雖然2023年兔年結婚率與前一年虎年相當,不過單以結婚對數來看,兔年仍小勝虎年。
【地產中心/台北報導】新青年安心成家貸款(新青安貸款)方案在今年8月上路,下半年房市交易回春,事實上政府在2016年也曾透過提高青安貸款優惠來鼓勵年輕人購屋,第一建經研究中心統計金融聯徵中心資料,對比近兩次青安貸款實施前後兩季,各年齡層購屋貸款佔比,2016年首季舊制貸款額度至800萬提高後,20-40歲貸款人還從前1年Q4的53.5%,隔季減少至49.9%,下滑3.6百分點。2023年第3季,新制加碼實施後對40歲以下購屋族有「催買」效果,貸款佔比從Q2季49.1%,提高到50.2%,增加1.1百分點。
【記者林佩萱/高雄報導】高房價讓小宅當道,但弔詭的是,根據內政部資料顯示,國人平均住宅面積從2002年Q2的36.52坪,到2022年Q2成長為39.86坪,增加1.2坪,其中又以台中、高雄、台南增加7~4坪最多,但專家分析,除了豪宅供給、換屋需求外,其餘都是建築法規提高建案公設比等原因,才拉高了住宅平均面積。
【記者楊明峰/台北報導】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商圈,過去給人出入較為複雜的刻板印象,但交通、生活機能佳,造就小宅當道市場,房價同樣水漲船高,根據業者統計實價登錄,「中山吉美」預售案,單價達124.9萬,奪下林森商圈小宅最高單價,專家分析,該案屬露臺戶,衝高單價數字外,另外品牌加持,讓單價表現較優。
【記者葉家銘/高雄報導】地價不斷上揚最直接影響就是透天房價提升,該現象也導致南台灣近年來交易量全面朝向大樓與華廈等集合式住宅,《壹蘋新聞網》委託永慶房產集團針對台南與高雄,近期預售屋透天、華廈與大樓成交佔比統計發現,台南有約8成屬大樓或華廈成交;高雄佔比更超過92%,專家分析,南2都目前大樓成交單價每坪均逾3字頭,推案逐漸小宅化。
【記者余奕賢/台北報導】全球市場需求萎縮,台灣經濟成長也有走緩跡象,民眾對於房市未來表現的預期已出現改變,購屋態度更趨向審慎、觀望,根據房仲業者內部統計,全台11月份交易量增減不一,六都月增幅區間-14.1%至+11.3%,唯獨桃園的交易量年、月雙減,其餘各都呈現月增年減態勢;專家指出,成交量反映買方心態,11月份受到連續升息以及選舉轉移國人焦點等影響,民眾出現房市轉弱的預期心理,造成交易量下滑,全台買氣依舊疲軟,交易量短期內難見大幅回升,只能等待利空干擾淡化後力拼觸底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