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の観光地に
— ぴろん🇯🇵 (@pirooooon3) November 1, 2025
『日本人』が行けるようにして欲しいです🥺
どこへ行っても『外国人』だらけです。
日本人が好まない臭い(香水?)も嫌です。
#日本を取り戻す
賛成の方います?
🙋♂️🙋♀️🙋♀️🙋♂️はい! pic.twitter.com/KKNZaDEbJp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亞洲許多知名旅遊地正步入旅遊飽和的臨界點,損及居民生活與景點原有的風貌。
居住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的旅遊消費趨勢分析師巴沃曼(Gary Bowerman)指出,「峇里島絕對是其中之一」他也點名日本京都,和普吉島(Phuket) 都將成為問題熱點之一。
問題不在於空間不足,亞洲地域廣大、可看的景點很多,且許多地方急需旅客帶來的經濟動能,問題在於太多人集中到相同的景點、相同的景區
美國遊客克拉克(Shannon Clerk)跟姊妹近期到日本旅行時感嘆:「京都是整趟行程中最擁擠、也是我們最不喜歡的一站」。
為了躲掉知名的伏見稻荷神社(Fushimi Inari)的預期人潮,她們清晨五點起床前往 「上山時人很少,但下山時大量遊客才剛到」。
她說,京都剩下的行程多半在擁擠的人群中穿梭,走在人行道和市場中,「每處神聖或歷史景點都被穿著和服和拖鞋、為了拍 Instagram 的非日本遊客擠滿了」。
巴沃曼將問題歸因於數個因素:包括疫情後被壓抑的旅遊需求、飛往越來越多亞洲目的地的廉價機票、以及多國(包括印度與中國這兩個人口大國)日益壯大的中產階級,和旅遊熱情 再加上各地觀光局吸睛的宣傳活動。
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內旅客也在探索自己國家,巴沃曼形容這波旅遊熱潮「幾乎就像精靈被放出瓶外」,他反問:「那要怎麼放回去呢?」
在即將進入旅遊旺季的東南亞,越南的旅遊成長特別快速,根據聯合國世界觀光組織(UNWTO)資料,今年上半年越南的國際到訪人次暴增21%
越南的兩處世界文化遺產正變得越來越擁擠:下龍灣(Ha Long Bay)的觀光遊船,以及會安(Hoi An)那狹窄巷弄裡的人潮 「一旦某地被列為 UNESCO 景點,大家就想去」。
巴沃曼感嘆「越南國內旅遊與入境旅遊都非常熱門,而越南人口超過1億,人潮真的很多,熱門景點遊客也就更多」。
雖然泰國整體的國際來客數較去年下降約6%(政府統計),但去到一些熱門地點你絕對感受不到這個數字。
普吉島政府最近公布要解決島上主要問題的計畫,包括塞車與缺水,因為島上發展速度已追不上需求,其他棘手議題還包括廢棄物處理與大麻。
許多到普吉島的旅客會去附近的離島一日遊,包括因電影《海灘》(2000年)走紅的皮皮島(Phi Phi Islands)中的馬雅灣(Maya Bay) 多年來,這片弧形沙灘與清澈海水仍吸引影迷。
但美國旅客吉梅內茲(Gabi Jimenez)回憶,今年早些時候在泰國的行程時說:「我們搭皮皮島的船,但絕對不只我們一艘 在馬雅灣那裡,原本應該是停留10分鐘的點,結果因為要擠上沙灘和回來耗費了一個多小時」
背包客網(Backpacker Network)與《South East Asia Backpacker》雜誌創辦人史考特(Nikki Scott)指出,遊客過多帶來三大害處:因開發破壞當地環境、過多人造成自然資源負擔、以及當地文化被為觀光需求而消弭,她認為東南亞最危險的地點是島嶼與海灘。
她同意巴沃曼的看法,把印尼的峇厘島(Bali)列為最明顯的例子之一: 「從塑膠汙染到缺水和可怕的塞車,巴里島是受超量觀光打擊最嚴重的地方之一」
她解釋:「最近峇厘島經歷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水災,許多人認為部分原因是超量觀光造成的環境問題,因為為了蓋新飯店與別墅而大量填平或改建稻田,島上排水變差,導致水災更嚴重」。
但東南亞的觀光相關環境問題並非疫情後才出現,另一個曾因走紅而受害的島嶼是菲律賓的長灘島(Boracay)。
當局在2018年曾關閉島嶼半年以整治觀光情況,讓像 Puka Beach 之類的著名景點有機會恢復,在疫情期間又關閉了兩年,菲律賓政府也對長灘島實施入島人數上限、強化環境保護並禁用無牌宿舍。
今年早些時候,當地的 New Wave Divers 潛店表示這些措施似乎見效:水域更乾淨,浮潛和潛水體驗也改善了。
泰國在馬雅灣也採取類似策略:國家公園曾經封灣四年,現在每年通常在8至9月再封閉兩個月,讓海洋與海岸生態系恢復 但執法仍然困難,許多遊客仍無視明顯告示。
亞洲大多數重點城市較能吸納湧入的遊客——首爾特別受惠於 K-pop 熱潮,因為城市基礎建設較齊全,但京都就沒那麼幸運。
京都市府表示,2024年共有超過5,600萬名國內外旅客造訪京都。
遊客體驗降低之外,當地人日常生活也受影響。
在這座約150萬人口的城市中,狹窄街道與巷弄被人潮堵塞、擁擠的公車與電車影響上班與通學通勤。讀賣新聞針對京都居民的調查顯示,約90%受訪者抱怨過度觀光。除了擁擠外,居民最不滿的是外國遊客的不禮貌或不尊重行為,讓京都看起來像主題樂園,而不是一座古老、受尊崇且很有靈性的城市。
北海道大學國際媒體、傳播與旅遊研究研究所副教授石黑雄介(Yusuke Ishiguro)分析說:「日本傳統上性格較保守,當每三個人就有一個是外國遊客時,會讓人感到失衡與錯位」 。
他指出,日本過去在觀光政策與業界通常以增加旅客為目標,現階段多是處於『考慮』階段,實際作為不多。
石黑表示,當局已經導入監視器以監控觀光客行為,並透過飯店稅減少因房價誘因所帶來的過度現象,但這些措施並未從根本上解決京都或其他地方的問題。
他認為「唯一有效的辦法」是設置實體隔離以控管人流和強制容留上限 。不過這類措施在白川鄉(Shirakawa-go)或美瑛町(Biei)等鄉村地區比較可行,因為利害關係人關係較單純。
在京都這類城市則難行,因為旅館業者與 Airbnb 房東都希望每天把房間租滿。
去年京都禁制遊客進入祇園(Gion)私人小巷及未經許可拍攝,原因是當地藝伎投訴遭到愛拍照的外國遊客騷擾,違者可處以最高10,000日圓(約2,300元台幣)的罰款。
巴沃曼說,外國旅客對峇厘島的印象通常比實際更開放與自由,「其實巴里島是非常非常有靈性的地方,但旅客在那裡行為不當,例如在廟宇脫光拍照、或騎車不穿上衣、騎機車不戴安全帽,這些都讓當地人非常反感」。
這場在旅遊經濟成長與居民生活品質之間的拉鋸,折射出整個亞洲的縮影 巴沃曼指出:「我們所在的地區,政府特別把旅遊視為經濟成長的支柱,他們把旅遊當成非常重要的平台來吸引投資、做國家品牌,也認為旅遊對未來很重要,可以創造就業與收入」。
但他也認為,缺乏解決問題的政治意志是個關鍵, 「你可以立法或設規矩,但執行困難,沒國家想被看到是在『關閉觀光客』,這對公關形象很糟糕」。
要避免人潮?答案之一是到那些同國家裡較少人去,但同樣漂亮的地方,通常不需花太多額外心力,若你確實想去那些出名又常爆滿的景點,考慮避開旅遊高峰季與國內假期。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